-
【弘道讀經會】學道能為我們帶來哪些好處
玄門講經2017-06-21
文/陳景展 《日用經》結束之后我們要學習《重陽立教十五論》,第一就是住庵,不能過勞,不能不勞。 動靜相宜,借假修真 人體不勞動,處于一種常靜之中,氣血阻滯。但是你說生命在于運動就是過勞。其實在動靜之間,動靜相宜,人的神不能太疲憊,借假修真,這才是中道,這也是修道的方法。把握這個原則,你的工作、學習就是快樂的。因為你借助它,把它當成了仆人,在為你這個主人服務。是它在為你打工,而不是你在為它打工。還是在生活,還是在走路,還…
-
【弘道讀經會】誰告訴你人活著需要壓力?
玄門講經2017-06-21
文/陳景展 網友問:“道長您剛才說要神閑,可是人本來為了活著就是需要壓力,因為需要生存壓力,這個關系(怎么)調和呢?” 答:哪個人告訴你人活著就是需要壓力的呢? 明了自我的真性 樹需要壓力嗎?你必須得長,你不長別的小動物就把你踩死了。你去給它上一個課,讓它受受教育,告訴它你必須得有壓力。一個鳥巢里的蛋,你去告訴它,你得有壓力,你才能奮起搏發,你才能飛翔。 一切都是自然。你的名字都是假的,你所謂的人際關系也是假的。你所謂的…
-
【弘道讀經會】如能尋此方向何患一事無成
玄門講經2017-06-21
文/陳景展 網友問:“我也想修道,但是心就是靜不下來,是不是我對塵世的東西太過留戀了呀?” 答:靜心需要一個方法,需要一個次第。 向內心走去 換句話說,我們坐在這兒的都是心不靜的,倘若心靜就不會坐在這兒了。不要擔心這個果,不要擔心這個末,而是要求這個本。這個本,首先你要起正覺,其次要發正心。是否看透了外在的這些虛幻,你的生命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 中華傳統的東西都是修身文化,是往內去走的。(資料圖 圖源網絡) 如果你不能往內…
-
【弘道讀經會】緣何你的修行竟無從著手?
玄門講經2017-06-21
文/陳景展 讓人生不要“不來” 我們的修行不離生活,離開了生活就無從著手,不能著手的功夫就是死功夫,假功夫。所以分享出你的生活,分享出你的學習。包括一些修行的體悟,都可以談出來,大家一塊兒來交流。不是只有我們讀的這個經是經,生活處處都是經。聊天也可以是經,只要不離這個根宗,不離祖師的本意。 我們的修行不離生活,離開了生活就無從著手,(資料圖 圖源網絡) 很多人在找短經,《外日用妙經》就是短經。你看公交車上有很多人在看手機…
-
茶中有干貨:壺中日月流轉 悟茶道入定玄機
玄門講經2017-06-21
文/姚華 何為定湯? 十幾年前忙忙活活的泡了一壺茶,只差“最后一公里”時,急匆匆躁呼呼地端起剛出壺的茶湯一飲而盡,不知何味。一次忙于接電話,湯在公道杯里停了一陣兒,滑口順心喝的舒服,酥酥的,才體感到茶湯不同于茶水。究竟后發現,湯不過是自己個兒在公道中安靜地待了一會兒,與水相溶,撮合,協調直至糯滑的湯圓似得才歡快地滾入人們口中,熨帖著心,更神奇的是只是安靜的待了一會兒,溫度竟與科學實驗的適宜于入口的溫度接近。 那什么是泡…
-
【弘道讀經會】我們都是竊取自己快樂的賊
玄門講經2017-06-20
文/陳景展 我們再來看下文,“慎無憂,忍無辱”。這兩句也是一個對應。“慎無憂”是說,要慎其小,防微杜漸。大事人人都知道,那個人是強盜,那個人是土匪,那個人真壞,殊不知,自己與他有什么區別。人人都是賊,我們讀經會到后面會學另一部經,《除欲究本》,里面就有很多的小故事,都是真實的故事,我們到時候再分享,很細致入微的故事。 圣人的功與過(資料圖 圖源網絡) 圣人的功與過 圣人之所以過錯小,是因為他在細處著手,常常搜刮自己,用鏡…
-
入道:神仙也是凡人做 只是凡人心不堅
玄門講經2017-06-20
文/ 無憂 入道修行都從皈依入手 從古至今,求仙問道之人如同天空繁星一般不可計算,但成道者卻如明月一輪不多不少。觀察歷史,能夠得道的人成功因素有很多,但無一例外都跟權勢與富貴無關。例如:秦始皇、漢武帝、成吉思汗、雍正等等,即使權如帝王,富甲天下大多都免不了一捧黃土的結局。由此可見修道之事,如果不能明白其中關鍵和階梯,則權貴如何滔天,終其一生也無法入門。 現今社會,網絡信息爆炸,信息傳播渠道倍增。人們接受知識的方法五花八門…
-
【弘道讀經會】什么樣的人才能得道?
玄門講經2017-06-20
文/陳景展 《外日用妙經》后面的幾句就是讓你去“聽忠言,莫其心”。 保養自己的精神就是尊道貴德。(資料圖 圖源網絡) 自愛是立道的前提 “莫其心”三個字是我們現在當下社會的一個通?H巳碩即髯琶婢擼巳碩枷骯吡嘶蜒裕踔劣詡υ諼せ蜒浴0炎約旱納硇畝悸裊耍舾桓鱟約翰恢賴氖攣鎩U餼褪遣蛔鸕攔蟮隆!暗賴隆倍植皇竊諭猓褪悄闋約骸R桓鋈稅約海饈橇⒌賴那疤帷0約壕褪親鸕攔蟮攏Q約旱木窬褪親鸕攔蟮隆P諧值酪擔…
-
【弘道讀經會】老子視其為固躬養身之法寶
玄門講經2017-06-20
文/陳景展 我們再來看下一句,“儉常足”。《道德經》有三寶,老子視其為固躬養身之寶。只有儉,才能廣。 只有神能閑下來,才能廣、才能遠。(資料圖 圖源網絡) 凡是得道者無不從閑字來的 現在很多人對于“儉”,理解是節儉。我并不認為是節儉的意思,它并不是物質上的一種單純,更指的是心性上的少思寡慮、去清靜自身,包括沒有掛礙。當一個人沒有掛礙的時候,人的神就能得閑。凡是得道的人沒有不從閑字來的。一個人不能閑,就無從得道。所以這個儉…
-
【弘道讀經會】人應怎樣修行才會獲得解脫
玄門講經2017-06-20
文/陳景展 “若夫修道,先觀其心。” 人身的君主就是心,我們后面還會讀一部很短很短的經,《外日用妙經》241個字已經很短了,還有一部更短的《了心經》,開篇就說“若夫修道,先觀其心”,心是一身之主,一身之君,一切的貪念妄念都起自于你的那個念頭。 “心一動,就有了虛實。”(資料圖 圖源網絡) 起心動念,心一動,無極就分成了太極,有了陰陽,有了動靜,有了虛實。心是神竅,太上老君的《內觀經》說,“人能常清靜其心,則道自來居,道自來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