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讀經會】老子視其為固躬養身之法寶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20 瀏覽次數:次
文/陳景展
我們再來看下一句,“儉常足”!兜赖陆洝酚腥龑殻献右暺錇楣坦B身之寶。只有儉,才能廣。
只有神能閑下來,才能廣、才能遠。(資料圖 圖源網絡)
凡是得道者無不從閑字來的
現在很多人對于“儉”,理解是節儉。我并不認為是節儉的意思,它并不是物質上的一種單純,更指的是心性上的少思寡慮、去清靜自身,包括沒有掛礙。當一個人沒有掛礙的時候,人的神就能得閑。凡是得道的人沒有不從閑字來的。一個人不能閑,就無從得道。所以這個儉,我個人理解指的是這個意思,而不是節儉、不浪費。不浪費是我們外在上的一個德性的展現,是一個優美的品質。但是老子講的三寶中的儉應該指的不是這個意思。是神能閑下來,因為只有神能閑下來,才能廣、才能遠。
小孩子觀察的一定比大人更細微,更仔細,更質樸,更完善。(資料圖 圖源網絡)
生存技巧越多,為何反而更不認識社會?
就像這個浩渺的宇宙一樣,為什么大人看這個星空反而看得很混沌,看一些事物反而看得很不清晰。他掌握的知識,生存的技巧應該更多了,為什么反而更不認識這個社會了,更不認識自己身處的世界以及自己了?反而小孩子的眼睛很清澈,同樣的星空,孩子看到的星星一定比大人多。面對一樣的外在事物,小孩子觀察的一定比大人更細微,更仔細,更質樸,更完善。那到底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大人太貪了,迷失了,心還是那個心,心被覆蓋了。小孩子的心被污染得少。所以一樣的星空——我相信即便是100個人在沙灘上同時看星空,看到的都不一樣。
你看到的和他看到的,他看到的和另一個人看到的不一樣。一本小說,我們100個人心中有100個林黛玉,100個人心中有100個賈寶玉,那屬于內在的,它是文學性的?墒强陀^的物質世界是不是這樣子呢,我個人認為也是這個樣子。很多時候我們所看到的社會,看到的世界只是自己。所以一個人很孤獨,無論如何在人群中去呼喊,在人群中去尋找,在人群中去擁抱,其實面對的只有自己。
想著這個經我讀了有什么好處,那就走偏了。(資料圖 圖源網絡)
當一個人能夠簡單的時候,他自然淡泊寧靜,深遠。就能看得更廣,更真切,更真實。當你不能儉,堆積的東西太多,雜念太豐富,貪念太多,或者是心壓根兒就走偏了,讀著經,想的不是去明心見性,想著不去是救拔自己、深明經義,而是想著這個經我讀了有什么好處,那就走偏了。就會越來越遠,最后苦的是誰?苦的是你自己。因為你在電影里,把電影當真了。當有一天能夠撕破電影熒幕的時候,你才算是把經給讀透了。如果不是為了撕破這個電影熒幕又何苦去讀經?如果不是為了真正去面對真實的自己、面對我們身處的社會、宇宙,又何苦去誦持經典?既然發愿讀經修行,就不要在假事物上打轉了,勇猛、精進,以真、誠二字入道。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本文根據“弘道讀經”活動錄音整理。)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