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四子真經”(一)《通玄真經》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8 瀏覽次數:次
簡介
《通玄真經》即《文子》。唐玄宗于天寶元年(742)詔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書為《通玄真經》,道教奉為“四子”真經之一。
通玄真經書影
歷代書目著錄
劉向《七略》存《文子》九篇,《漢書·藝文志》錄九卷。梁阮孝緒《七錄》作十卷,《隋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均為十二卷。過去歷來被認作偽書。1973年,河北定縣四十號漢墓出土《文子》殘簡,其中與今本《文子》相同處有六章,有學者據此認為其并非偽書,而是部先秦古籍,但經後人竄亂。《文子》解說老子思想,繼承并發展了"道"的學說,又雜揉名、法、儒、墨諸家,宋濂《諸子辨》稱其為《道德經》的義疏。現存唐徐靈府《通玄真經注》十二卷,宋朱弁《通玄真經注》七卷,元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十二卷,皆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漢書·藝文志》仍劉向《七略》之舊,著錄《文子》九篇,并注曰:“老子弟子,與孔子并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托者也”。于是,文子其人和他生活的時代,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比較普遍的看法為楚平王(前528~前516)時人,老子弟子(其姓名則有多種說法)。有的道士也持此說,并予以仙化。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序》云:“文子,晉之公孫,姓辛氏,名钘,字計然,文子其號。家睢之葵丘,屬宋地,一稱宋釿,師老子學,早聞大道,著書十有二篇,曰《文子》……
楚平王聘而問道,范蠡從而師之,勾踐位以大夫,佐越平吳,功成不有,退隱封禺之地,登云仙去。”
今本《文子》與《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作十二卷(篇)。該書以老子之言為教,特別強調以老子之道德論治國。他在楚平王問及淫亂之世能否行老子之道時答稱:“夫道德者匡邪以為正,振亂以為治,化淫敗以為樸,淳德復生,天下安寧,要在一人。人主者,民之師也,上者,下之儀也,上美則下食之,上有道德則下有仁義,下有仁義則無淫亂之世矣。”又曰:“故以道蒞天下,天下之德也;無道蒞天下,天下之賊也。以一人與天下為仇,雖欲長久,不可得也,堯舜以是昌,桀紂以是亡”。據說,“平王信其言而用之,時天下治”
道教對《文子》一書評價頗高。
默希子曰:“其書上述皇王帝霸興亡之兆,次敘道德禮義衰殺之由,莫不上極玄機,旁通庶品,其旨博而奧,其辭文而真。 故有國者雖淫敗之俗可返樸于太素,有身者而患累之質可復至命于自然。”被認為是治國治身的重要典籍。
杜道堅亦稱: “《文子》歸本《老子》之言,歷陳天人之道,時變之宜,萃萬古為一編,誠經世之樞要也。”《正統道藏》所收注本有:唐默希子《通玄真經注》十二卷,宋朱弁《通玄真經注》七卷(缺《自然》《下德》《上仁》《上義》《上禮》五篇),元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十二卷,其自注云:《文子》十二篇,凡一百八十八章,道堅隨義析之,增八十一章,章別其旨,題曰《纘義》,以便觀覽云。
《文子》中的思想內涵
文子以為,得道之人是可以達到不為是非左右的境界的,在生活中可以超越一切相對事物,從而得到一種超然的自由。《文子·道厚》曰:“真人者,知大己而小天下,貴治身而賤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亂情,隱其名姓,有道則隱,無道則見,為無為,事無事,知不知也。懷天道,包天心,噓吸陰陽,吐故納新,與陰俱閉,與陽俱開,與剛柔卷舒,與陰陽俯仰,與天同心,與道同體,無所樂,無所苦,無所喜,無所怒,萬物玄同,無非無是。”又稱:“天下是非無所定,世各是其所善,而非其所惡,夫求是者,非求道理也,求合于己者也,非去邪也,去邇于心者,公吾俗擇是而居之,擇非而去之,不知其所謂是非也。……故通于道者如車軸,不運于己,而與?殳致于千里,轉于無窮之原也;故圣人體道反至,不化以待化,動而無為。”這就是要達到一種逍遙無為的境界,超脫一切榮辱得失的思慮,容身于自然,從而獲得至道。
“道”也是統治者必由之路,“圣人所由曰道”。“夫道,無為無形,內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與天為鄰,無為而無不為。”統治者要能很好地進行統治,就要修己體道。又曰:“故圣人不以事滑天,不以欲亂情,不謀而當,不言而信,不慮而得,不為而成,是以處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歸之,奸邪畏之,以其無爭于萬物也,故莫敢與之爭。”主張不用人事或貪欲等來破壞自然規律,要按道為政,不用謀略欺詐,不加重人民負擔,由此爭取人民的擁護,爭取政治上的勝利。文子還注重“得人心”的統治方法,稱:“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也,自得者,必柔弱者。”
即得道者其德柔弱,用柔弱容眾,可以以柔克剛。又稱:“用眾人所愛,則得眾人之力,舉眾人之所喜,則得眾人之心,故見其所始,而知其所終。”“得眾人之力者即無不勝也,用眾人之力者烏獲不足恃也。”“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千人之眾無絕糧,萬人之群無廢功。”這是論述得眾人之力來統治才可以無往不勝,才可以成事,而要得眾人之力,就須順民心,即要“用眾人所愛”,“舉眾人之所喜”。他認為:“故云上德者天下歸之,上仁者海內歸之,上義者一國歸之,上禮者一鄉歸之,無此四者,民不歸也,不歸用兵,即危道也。”他這種對于政治的看法,即加入了仁、義、禮的內容,與老子學說稍有不同。
此外,《文子》也肯定了矛盾的客觀性,以為矛盾雙方是互相依存,互相包含的,指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并肯定對立雙方可以轉化,指出“陽氣盛變為陰,陰氣盛變為陽。”“天道極即反,盈則損,物盛則衰,日中而移,月滿則虧,樂終而悲。”其中充滿辯證思想的光輝。
《文子》注——《文子纘義》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元杜道堅撰。道堅字南谷,當涂人。武康計籌山升元觀道士也。其始末無考。是書諸家書目亦罕著於錄,惟考牟巘《陵陽集》有為道堅所作序。又別有計籌?真率錄序,稱同微先生常主升元觀席,德壽宮錫之寶翰,至今歲某甲道堅實來。上距祖君十二化,然才百年云云。案自高宗內禪居德壽宮時,下至景定壬戌,正一百年,則道堅當為理宗時人,而李道純《久和集》序乃道堅所作,題大德丙午,則入元久矣。
《文子》一書,自北魏以來,有李暹、徐靈府、朱元三家注,惟靈府注僅存,亦大半闕佚。道堅因所居計籌山有文子故跡,因注其書。凡自為說者題曰纘義,其馀裒輯眾解,但總標曰舊說,不著姓名,頗嫌掠美。然杜預《左傳集解》先有此例,朱子注四書已用之,亦無責於道堅也。自元以來,傳本頗稀,獨《永樂大典》尚載其文。其精誠、符言、上德、下德、微明、自然、上義七篇,首尾完備,惟道原、九守、道德、上仁、上禮五篇,原本失載。或修《永樂大典》之時已散佚不完歟?今檢校原目次第,排錄成帙,所闕之五篇,亦仍載其原文。厘為十有二卷,仍符隋、唐志《文子》舊數。書中字句與世傳明代道潛堂刊本多所同異,其間文義兩通者不可勝舉。其顯然訛脫者,如符言篇求為而寧,求為而治句,明刊本作無為,與上下文義全反;又知言不知上也,不知言知病也四句,明刊本無言字,於義難通;又時之去不可追而援也句,明刊本追字作足;又內在已者得句,明刊本內字作則;又夫氣者可以道而制也句,明刊本夫字作二;又微明篇圣人見福於重關之內句,明刊本見字作先;又微言篇奇伎逃亡句,明刊本逃亡作天長;均訛誤不可解。當以此本為正。又符言篇故能以眾不勝成大勝者,惟圣者能之二句,明刊本脫下一句;又能成王者必德勝者也句,明刊本脫德字;又上義篇故天下可一也句,明刊本一字下衍人字;此類甚多,皆可以證傳刻之誤。蓋道堅生當宋季,猶見諸家善本,故所載原文,皆可正後來訛誤,不但注文明暢,足以宣通疑滯也。----出《四庫總目提要》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