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何時始稱“南華”?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8 瀏覽次數:次
資料圖來源網絡
后人多認為“南華”之稱始于唐玄宗之時
《唐會要》卷15載:“天寶元年(742)二月二十二日,敕文追贈莊子南華真人,所著書為《南華真經》。文子、列子、庚桑子,宜令中書門下更討論奏聞。至其年三月十九日,宰臣李林甫等奏曰:‘莊子既號南華真人,文子請號通玄真人,列子號沖虛真人,庚桑子號洞虛真人。其《莊子》、《文子》、《列子》、《庚桑子》,并望隨號稱從之。’”
又《新唐書·藝文志》云:“天寶元年,詔號《莊子》為《南華真經》,《列子》為《沖虛真經》,《文子》為《通玄真經》,《亢桑子》為《洞靈真經》。”依據這些記載,后人多認為以“南華”稱莊子及其所著之書,皆始于唐玄宗之時。
如晚明郭良翰在《南華經薈解凡例》中說:“考莊子,唐開元(當作天寶)間始追封為南華真人,因以《南華》名書,自此始。”《辭源》(修訂本)在“南華經”條目下解釋說:“唐陸德明《經典釋文》雖然尊《老子》、《莊子》為經典,但還沒有《南華》這一名稱。至唐天寶元年二月號莊子為南華真人,始稱他所著書為《南華真經》。”實際上,這些說法都是有問題的。
實際上唐玄宗以前就有“南華”指莊子之說
今查楊炯所撰《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說:“南華吾師也,親居賤職。”這里的“南華”,即指莊子而言。據《舊唐書》本傳載,楊炯在唐中宗李顯即位時(705)已經去世。這說明,在唐玄宗天寶元年詔莊子為“南華真人”之前,莊子已有“南華”的稱號。甚而至于,于敬之所撰《桐柏真人茅山華陽觀王先生碑銘》云:“初在法王座下聽《老子》、《西升靈寶》、《南華真人論》,退席之際,即為人講說,五行俱覽,一字無遺。”
據宋趙明誠所撰《金石錄》卷4載,于敬之此文撰于唐高宗李治“乾封二年(667)”。這更說明,早在唐玄宗于天寶元年詔莊子為“南華真人”之前七十五年,莊子就已有“南華真人”的稱號了。
梁代有《南華論》
其實,在于敬之撰寫《桐柏真人茅山華陽觀王先生碑銘》之前,已有像《南華真人論》之類的書名出現。如《隋書·經籍志》載:“《南華論》二十五卷,梁曠撰,本三十卷;《南華論音》三十卷。”其中梁曠所撰《南華論》,《舊唐書·經籍志》著錄為“《南華仙人莊子論》三十卷,梁曠撰”,《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為“梁曠《南華仙人莊子論》三十卷”。梁曠為南朝梁代人,則莊子及其著作至遲在梁代已與“南華”二字結下不解之緣,并不是到唐代才出現這一現象。
敦煌寫本中有《南華論》
梁曠所撰《南華論》久已不傳,但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敦煌寫本殘卷伯2390號中有如下八節文字:
一、《南華論》云:“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
二、《南華論》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是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而況自有適無乎!〔無〕適焉,因是已。”
三、《南華論》云:“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后應,迫而后動,不得已而后起。”四、《南華論》云:“有始也者,有本未始有有無也者,未有始夫未始有有無也者。俄而有有無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五、《南華論》云:“上無為,下亦無為,是下與上同德;下有為,而上亦有為,是上與下同道。”
六、《南華論》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七、《南華論》云:“大請問道乎無無始始曰:‘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矣;雖問道者,亦未聞道。道無問,問無應;無問,問無應。無問問之,是問窮也;無應應之,是無內也。’”
八、《南華論》云:“不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也?”
這八節文字全出于《莊子》一書,其中第一、二、四節出自《齊物論》篇,第三節出自《刻意》篇,第五節出自《天道》篇,第六節出自《逍遙游》篇,第七、八節出自《知北游》篇,只是文字偶有出入而已。今案同卷中又引有道家經典《老子》、《列子》、《文子》之文,并分別冠以“《道經》云”、“《德經》云”、“《列子》云”、“《文子》云”字樣,則此卷子當寫于唐玄宗詔封《老子》、《列子》、《文子》為《道德真經》、《沖虛真經》、《通玄真經》之前,而此時引《莊子》之文卻已可冠以“《南華論》云”之字樣。或許此卷所引八節文字,當直接來自梁曠所撰《南華論》,則其所撰《南華論》便是《莊子》的節選本。如果這一假設成立的話,那么《莊子》書名至遲在梁代就已與“南華”二字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了。
“南華”之號當出自南朝道教徒所為
《冊府元龜》卷882載:“后周韋夐,高尚不仕,與族人處玄及安定梁曠為放逸之友。周弘正造夐,談謔盡日,恨相遇之晚也。”這條材料,乃是綜合《周書》卷31、《北史》卷64、《通志》卷157等所載有關文字而來,說明梁曠亦頗喜放逸談謔,所以上追放達不羈的莊子,而著有《南華論》一書。就此說來,南朝某些談玄家或許就以“南華”稱莊子。但從更多的文獻資料來看,莊子有“南華”之號,當出于南朝道教徒之所為。
成玄英在《莊子疏序》中說:“其人姓莊名周,字子休,生宋國睢陽蒙縣,師長桑公子,受號南華仙人。”成玄英是唐初著名道士,曾隱居東海(今江蘇北部),唐太宗貞觀五年被召入京,加號西華法師。他所謂莊子“師長桑公子,受號南華仙人”云云,清四庫館臣在為其《莊子疏》作提要時即指出“殆出《真誥》之類”。
莊子在東晉道教徒心中是為仙人
今案南朝梁代著名道士陶弘景曾著有《真靈位業圖》,將莊周列于第三右位;又仿《莊子》內篇體例而撰《真誥》七篇,其卷14云:“莊子師長桑公子,授(受)其微言,謂之《莊子》也。隱于抱犢山,服北肓火丹,白日升天,上補太極闈編郎。”可見成玄英的說法正來源于陶弘景之類的道教徒,而陶弘景等道教徒就是把莊子作為仙人來看待的,故而他在《真誥》卷19中說“仙書《莊子》內篇,義窮玄任之境”,認為《莊子》就是一部“仙書”。實際上,對于《莊子》中屢屢出現的“真人”、“至人”、“神人”、“圣人”等屬于哲學層面上的理想人格,陶弘景之前的道教徒已把他們闡釋成是世界上實際存在的能夠傳授道法仙方、引度點悟的“真人”、“仙人”、“神人”。如東晉著名道士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不但多方面地闡述了“真人”、“仙人”、“神人”的存在和可信、可求,而且還反復地說明了他們具有水火不傷、寒暑不覺、騰云游空、分形隱形、千變萬化等方術,凡此都可見出其對《莊子》思想資料的借鑒與闡發。至于葛洪所撰《神仙傳》一書,“其中如黃帝之見廣成子,盧敖之遇若士,皆莊周之寓言,不過鴻朦、云將之類,未嘗實有其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葛洪《神仙傳》);但葛氏卻將這些虛擬化的寓言故事看成是歷史上真實人物的行事,并按宗教的需要予以增飾。如該書卷1云:“廣成子者,古之仙人也。”“仙人者,或聳身入云,無翅而飛;或駕龍乘云,上造天階;或化為鳥獸,游浮青云;或潛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氣;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間,而人不識;或隱其身,而莫之見,面生異骨,體有奇毛,率好深僻,不交俗流”。像這樣的“仙人”,顯然是道教徒援引《莊子》思想資料,并予以大膽增飾的結果。
因此,作為《莊子》一書的作者莊子,在東晉時道教徒心目中也就自然成了仙人一類的人物。
“南華”一詞究竟什么含義?
至于南朝道教徒所稱“南華”的含義,北宋陳景元在《南華真經章句音義敘》中說:“陶隱居《真誥序錄》曰:‘莊子受長桑公微言,撰內篇七卷。以三言為題者,當是法璇璣之環轉,三景之煥明。’”又在《南華真經章句音義》卷1中說:“南華者,義取離明英華,發揮道妙也。”“離明”謂日光,語本《易?離》:“離為火,為日。”唐孔穎達疏:“離為火,取南方之行也;為日,取其日是火精也。”說明所謂“離明英華”,與“法璇璣之環轉,三景之煥明”之義相近,蓋皆本于陶弘景《真誥》所謂莊子“服北肓火丹,白日升天,上補太極闈編郎”(卷14)、《莊子》“當是璇璣七政,以齊八方”(卷19)之說,謂莊子及其著作有如日光一樣璀璨奪目,足可照耀八方。由此看來,“南華”一詞亦當由南朝道教徒最先賦予了其特殊含義。總之,莊子及其著作早在南朝時已與“南華”二字結下了不解之緣,唐玄宗天寶元年僅是依舊號而詔莊子及其著作為“南華真人”和“《南華真經》”而已。(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中文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