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功妙濟真君旌陽祖師感天大帝許遜[三國南北朝]
道教人物2017-06-25
許遜(239年-374年),字敬之,晉代著名道士,南昌縣(今屬江西)長定鄉益塘坡人,道教凈明道、閭山派尊奉的祖師,許遜于晉太康元年(280年)出任旌陽(今屬四川)令,人稱許九郎、許旌陽、旌陽祖師、感天大帝,又稱許天師、許真君。江西民間十分敬仰與崇拜他,全省各地均建有萬壽宮或 其相關建筑與殿祠(大都焚毀于文革),在省外乃至國外的江西會館、同鄉會仍然以 萬壽宮命名。 至今保留完好 ,也是最早建成,最大的萬壽宮也就是西山玉隆萬壽宮座落…
-
魏夫人魏華存[三國南北朝]
道教人物2017-06-25
在中國道教史上,女姓出家入道并名垂青史的首推魏晉之際的魏華存。 魏華存長期生活在洛陽,耳濡目染天師道的傳道經典和方式,以及在洛陽流傳的養煉經典,諸如《太平經》和《周易參同契》等。后決然歸依道教,并開創上清派。 魏夫人,名華存,字賢安,兗州任城(今山東)人,西晉司徒魏舒之女。 魏夫人生長在一個不尋常的仕宦之家。其父魏舒,字陽元少年時成為孤兒,寄養在姓寧的外婆家。四十余歲時,郡守派員訪察孝亷,魏舒被推舉到朝廷,對策合格,后…
-
道教科儀的整理者——陸修靜[三國南北朝]
道教人物2017-06-25
陸修靜(406~477)為南朝宋著名道士,早期道教的重要建設者。字元德,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東)人。三國吳丞相陸凱之后裔。少宗儒學,博通墳籍,旁究象緯。又性喜道術,精研玉書。及長,好方外游,遺棄妻子,入山修道。初隱云夢,繼棲仙都。為搜求道書,尋訪仙蹤,乃遍游名山,聲名遠播。宋元嘉(424~453)末,陸修靜市藥至京師,宋文帝劉義隆欽其道風,召入內宮,講理說法。時太后王氏雅信黃老,降母后之尊,執門徒之禮。后因避太初之亂南游。于大…
-
沖應孚佑真君葛玄[三國南北朝]
道教人物2017-06-25
葛玄(164~244)為三國吳人,葛洪從祖。字孝先。人稱太極葛仙翁。本瑯琊人,后遷丹陽句容。高祖廬為漢驃騎大將軍,封下邳侯,祖矩仕漢為黃門侍郎,父德儒歷大鴻臚登尚書,素奉道法。故葛玄出身宦族名門。自幼好學,博覽五經,十五六歲名震江左。性喜老、莊之說,不愿仕進。后入天臺赤城山修煉,遇左元放得受《白虎七變經》《太清九鼎金液丹經》《三元真一妙經》等,后遨游山川,周旋于括蒼、南岳、羅浮諸山。后漢室傾覆,三國戰亂,于是刪集《靈寶經…
-
醉仙——譚峭[隋唐五代]
道教人物2017-06-24
道教發展到唐末五代十國時期,隨著社會的動亂,道士和廣大人民 苦不堪言,向往過上太平安定生活。明智的道教學者,順天應人,通過個人修道和撰述著作 ,來表達這一包括道士在內的廣大民眾的愿望。醉仙譚峭及其《化書》,就是這個時期的代 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一 嵩山修道 青城隱身 譚峭,字景升,泉州(今福建) 人,其父譚洙,唐國子司業,樂善好施接濟貧人,在地方上頗有名聲。 譚峭,自幼聰 明好學,經史子集,典章故事,莫不博覽,小小的年紀卻博…
-
道門論辯家——李筌[隋唐五代]
道教人物2017-06-24
在盛唐道士中,以獨特的入世觀點著書立說,警戒世人的只有李筌 一人而己。李筌由仕入道,坎坷異常,體世深刻,洞察時事,思辯敏銳,著書立說,立意新 ,措辭奇,尤其是以人定勝天的天道觀著稱于世,下開中唐柳宗元、劉禹錫天論觀的先河, 在中國哲學思想發展史上有其重要的貢獻。 一 嵩山巖洞得《陰符》 驪山老母說玄義 李筌,號達觀子,隴西(今甘肅)人,大約生活于唐玄宗,肅宗時代。曾任荊南節度 判官、鄧州刺史,后入為郎中。 李筌后居中岳少室山…
-
宗玄先生——吳筠[隋唐五代]
道教人物2017-06-24
中國道教發展到唐代,外丹學說己達到頂峰,社會上不少文人寫詩 著文,頌贊外丹,可是外丹的副作用己露端倪,自太宗以后,服丹而死的不斷出現。司馬承 禎、吳筠面對外丹現實,大力倡導仙道內丹學說,批駁外丹之弊,開道教煉養長生內丹派的 先河。 一 嵩山天臺修真 玄宗殷勤問道 吳筠,字貞節,華州華陰(今陜西) 人,年少時即通經史,尤其善于文辭,參加進士試,沒被錄?F湫鄖楦囈啵凰媼魎住J?五歲時,有志于道教,和同愛道術的人一起隱居于南陽…
-
玄靜先生——李含光[隋唐五代]
道教人物2017-06-24
道教茅山上清派自晉南岳夫人魏華存降傳揚羲以來,己數百年之久 ,到唐代,其傳人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多次被皇帝召見,遠離茅山,致使經法傳授斷 缺,散落無遺。李含光乞請離京,返歸茅山祖居,搜集經法,重振道業,使上清派圣地又光 耀于世,后又有傳人。 李含光,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其二十一代祖李弘,曾 任江夏太守,為避王莽之亂,徙居晉陵(廣陵),于是成為廣陵人。本姓弘,為避諱唐高宗 太子李弘,改姓李。家世尊儒。其父李孝威、…
-
貞一先生——司馬承禎[隋唐五代]
道教人物2017-06-24
唐代道教的修仙方法,有內外丹二種,多數主外丹,有的內外兼修 ,司馬承禎所承襲的上清派,是存想、符箓和金丹并重,但司馬承禎卻重視,服氣、養神的 內丹說,其大成主要為坐忘論一書,坐忘為合道重要契機, 顯示了唐代道教修煉的轉變,下開五代、北宋內丹先河,對宋明理學產生過重要影響。 一 嵩山生仙道 聲名震朝廷 司馬承禎,字子微,法號道隱,自號白云子,洛 州溫(今河南溫縣)人。晉彭城王司馬權之后。其祖父司馬晟,任隋朝親侍大都督;其父仁 …
-
體玄先生——潘師正[隋唐五代]
道教人物2017-06-24
中岳嵩山,鐘靈神秀。前有新天師教主寇謙之,駐足嵩山三十年,開一代教風,成為國師,使新天師道傳遍北方。無獨有 偶,后有第十一代茅山宗宗主潘師正。駐足嵩岳五十年,扇茅山宗風,遂使之傳遍天下;皇帝皇后,駕臨嵩山,詢道問教,幾 與國師無異。 寇謙之和潘師正的結局,卻大不相同:寇謙之死后,其新天師道,不久即銷聲匿跡;而潘師正死后,繼 而有人,且能發揚光大,永傳不衰。值得后人深思。 一 拜名師 隋宮玄壇 潘師正,字子真,趙州贊皇(今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