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一先生——司馬承禎[隋唐五代]
欄目分類:道教人物 發布日期:2017-06-24 瀏覽次數:次
唐代道教的修仙方法,有內外丹二種,多數主外丹,有的內外兼修 ,司馬承禎所承襲的上清派,是存想、符箓和金丹并重,但司馬承禎卻重視,服氣、養神的 內丹說,其大成主要為坐忘論”一書,坐忘”為合道重要契機, 顯示了唐代道教修煉的轉變,下開五代、北宋內丹先河,對宋明理學產生過重要影響。
一 嵩山生仙道 聲名震朝廷
司馬承禎,字子微,法號道隱,自號白云子,洛 州溫(今河南溫縣)人。晉彭城王司馬權之后。其祖父司馬晟,任隋朝親侍大都督;其父仁 最,任唐代朝散大夫,襄、滑二州長史。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生,少年時好學 ,不羨慕做官,二十一歲時入道,從師潘師正,住中岳嵩山。受師正符箓及辟谷導引服餌等 法術。師正特別器重他,對他說:我自陶隱居傳上清之法,到你這一代己經是第四代 了。”接著,又授給他《金根上經》、《三洞秘箓》、《許真人行事》等。
司 馬承禎居嵩山多年,征得老師的同意后,遍游天下名山,最后隱居在天臺山玉霄峰,親自構 筑廬舍于壇上,取名眾妙臺,自號天臺白云子。在這里,尊照老師的指點,進行修煉,幾年 功夫,己遠近聞名。
大周圣歷年間(公元698——700年),則天皇帝聞聽 司馬承禎的修道大名,立即下詔召他入京都洛陽,并親自降手詔贊美他。司馬承禎將要離開 洛陽 時,則天皇帝特下詔麟臺監李嶠,在洛陽橋東設宴為他餞行。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 711年),睿宗命其兄承祎到天臺山詔司馬承禎入京,引入宮中,并詢問有關陰陽術數之事。 司馬承禎回荅說:道經上的要旨是:修道要一天天地減少知見,減少再減少,以至于 沒了知見,與道融為一體,為無為的事,才能無所不為了。而你心里眼里所知見的事,每天 還不能停止減少,怎么又能專心致志地去學習其它的,來增加你的智謀呢!”
睿宗問:以無為的手法來修身,那就是一個清高的人了;以無為的手段來治理國家, 能行嗎?”
司馬承禎回荅說:治理國家和治理自身是一樣的呵!《老子 》中說:心思處于淡泊,合氣置于廣漠,順著事物的發展自自然然就沒有私心雜念了,而天 下就大治了。《易經》上說:圣人要與天地一樣的德行。因此知道,上天不說話而講信用, 無所作為能成就大事。無為的深義,就是治理國家的法則呵!”
睿宗聽后嘆息 著說:廣成子的話,就是這樣說的呵!”
司馬承禎婉言謝絕留在京師, 要求返回天臺山。睿宗最后還是允準了,于是贈給司馬承禎寶琴一張,霞帔一身,并派人護 送。當時滿朝官員一百多人,都提筆寫詩相贈。常侍徐彥伯把朝官中最好的詩作選了二十多 篇,并且寫了個序言,書名叫《白云記》。
司馬承禎祥在京時,與陳子昂、盧藏用、 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造然、王維、賀知章十人,先后往來論道,意氣相投,結為 仙宗十友”。
司馬承禎將離京時,好友盧藏用前來勸說挽留他。盧早年 曾隱居長安終南山,后來動心作官,離開終南,身居朝中要職。這次,司馬承禎的執意要返 天臺山,就回憶起當年的事來,于是,盧藏用指著終南山勸他說:此中大有佳處,何 必天臺?”司馬承禎恢諧地說:我看這座山是做官的捷徑呵!”盧藏用再 無話可說了。這就是歷史上的典故終南捷徑”的由來。
二 身居陽臺觀 心系唐玄宗
開元九年(公元721年),玄宗又遣使迎接司馬承禎入東京洛陽,親受法 箓,前后賞賜甚多。玄宗又問詢延年度世的事,承禎隱約其辭,闡幽述微,而玄宗也受而秘 藏,他人不得而知。玄宗治國二十五年,享年七十多歲,有人說是得司馬承禎道力之助。
開元十年(公元722年),玄宗擬駕還長安,司馬承禎又奏請返回天臺 山,玄宗賦詩來送他。
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九月,司馬承禎將赴南岳衡山,暫 住茅山,在此撰寫了《茅山貞白先生碑陰記》,追述茅山宗師陶弘景的事跡。
開元十 五年(公元727年),司馬承禎應玄宗之召到了京都,玄宗詢經問道之后,又令司馬承禎住天 臺山,離東、西京路途遙遠,迎請困難,所以才有這個打算。
玄宗敕修的王屋山道觀 ,俗稱陽臺觀或陽臺宮,玄宗御書寥陽殿”榜額。內塑五老仙像。陽臺觀內有 一口大鐘,上鑄六十四卦,名叫萬象鐘”;上有法壇叫法象壇” ,有鐘樓名叫氣象樓”。觀西北有道院叫白云道院”,此就司馬 承禎號白云子”而建的;觀有亭叫松亭”。
玄宗于開元十 三年(公元725年)登泰山封禪回到洛陽后,召見司馬承禎,問他:五岳何神主持? ”
司馬承禎回荅說:今五岳祠廟之神,都是山林之神,不是天下真正的 神。五岳都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職,山川風雨,陰陽氣節,是各真人所管轄的。他 們的冠冕服飾,都依從神仙而來,都有名數。請別立齋戒祭祠之所。”
玄宗聽 從司馬承禎的意見,于是,下詔令五岳各建置真君祠”一所,其形象制度,都 讓司馬承禎按道經推演、創意來做。司馬承禎最擅長篆隸書法,別為一體,號為金剪刀書。 玄宗令他用、篆、隸三體書寫《道德經》,于是刋正文句,定為五千三百八十字為真本,上 奏玄宗。玄宗準允后,司馬承禎即用三體書、刻于石。
唐玄宗興之所致,因司馬承禎 住王屋陽臺觀,便又親手書寫觀額,派人送到陽臺觀, 還賜絹三百疋,來充實司馬承禎平時 藥餌的費用。不久,又令玉真公主和光祿卿韋絳一起到陽臺觀共修金箓齋, 朝廷又加以賞賜 。司馬承禎撰《上清含象劍鑒圖》一卷上進玄宗。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六月 十八日,司馬承禎在陽臺觀去世,享年八十九歲。葬于王屋山西北的松臺。其弟子上表奏稱 :(師)死之日,有雙鶴繞壇,及白云從壇中湧出,上連于天。而師容色如生。 ”
唐玄宗聞之后,深深感嘆,于是下詔說:混成不測,入寥自化。唯獨 立有象,而至極則冥。故王屋山道士司馬子微,心依道勝,理會玄遠,遍游名山,密契仙洞 。存觀其妙,逍遙得意之場;亡復其根,宴息無何之境。因以名登真格,位在靈官。林壑未 改,通霄以曠,言愈高烈,有愴于懷,宜贈徽章,用光丹箓。可銀青光祿大夫,號真一先生 。”并御制碑文,碑立于桐柏山頂。韋渠牟作傳。
玄宗又下詔司馬承禎在南岳 衡山的舊居白云庵,改名為降圣觀,以示崇敬之情;并令其弟子薜季昌住持。
司馬承 禎有弟子七十余人,其中最有名的為李含光和薜季昌。他所創立的道教宗派為天臺派 ”或天臺宗”。
司馬承禎一生勤奮著作,計有:《修真秘旨》十 二篇,《修真秘旨事目歷》一卷,《坐忘論》一卷,《修生養氣訣》一卷,《服氣精義論》 一卷,《上清天地宮府圖經》二卷,《登真系》,《天隱子》八篇,《太上升玄經注》,《 太上升玄護命妙經頌》一卷,《上清含象劍鑒圖》一卷,《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圖贊》一 卷,《道體論》一卷。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