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修靜與“虎溪三笑”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傅抱石作《虎溪三笑圖》
清代著名戲曲理論家李漁在廬山簡寂觀題寫過這樣一幅對聯: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該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世間好語佛說盡,誰知得五千妙論出我先師。
不難看出,李漁認為對佛、道兩家不可厚此薄彼,應當一視同仁其實。道教繼佛教之后,于東晉時傳入廬山,也曾盛隆重一時,出現過“道釋同尊”的局面。那時,山南山北,寺廟和道觀滿峰谷;山上山下,和尚老道比比皆是。而廬山紫霄峰南麓的簡寂觀,就是廬山最負盛名的道觀之一。居住在這里修經傳道的便是南朝著名道士陸修靜。
凡是了解一點中國道教史的人,對陸修靜應不陌生。陸修靜(公元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人)。他在道教中的地位和聲望,和他同時期的慧遠之于佛教是十分相似的。關于陸修靜和慧遠,還有一段傳誦千年的故事,其中還有著名的隱士陶淵明,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
“虎溪三笑”的傳說
虎溪位于廬山東林寺。相傳,東林寺創始人慧遠法師居廬山下,有言“遠公居山,余三十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無貴賤,不過虎溪”,過此溪流,便有“虎號”。一日儒者陶淵明與道士陸靜修來訪,與慧遠交談甚歡,送別時意猶未盡,不知不覺過了虎溪木橋,此時只聽到那虎又咆嘯起來,三人才如夢方覺,相視會意而仰天大笑,這就是著名的典故《虎溪三笑》。后人于此建三笑亭。從漢代始,社會信仰已變為儒、道、佛三教并立。三教之間,多有攻伐之舉。但是在最高境界,則是相互融合的。本故事就是一個典型。實則慧遠與陸修靜不同時代,陸修靜始到廬山時,慧遠已去世三十余年,淵明亦去世二十余年。本故事,也僅是美麗的“故事”。
虎溪三笑之說始自唐代,至宋代李龍眠首作三笑圖,智圓并為之作圖贊,成為膾炙人口之美談;于大宋僧史略、隆興佛教編年通論、佛祖統紀、釋氏通鑒、釋氏資鑒、釋氏稽古略等書中皆有載述。虎溪三笑世傳佳談,雖說虎溪三笑之主人公不是生活在一個年代,但其精神之生存卻劃破時空息息相通。后人不惜筆墨盛贊“虎溪三笑圖”,實則蘊含人類對和諧的永恒追求,表達了人類對和諧寄托的美好意愿。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友好、人內心的和諧境地,虎溪三笑無不進行了蘊含。
文化意蘊:內在與外在的和諧
人與自然的和諧在虎溪三笑中十分突出,“虎鳴止溪,其樂融融”,大千世界生命之間的互通靈性令人贊嘆,同時山與人相依相承,“廬山之名因三笑而高,慧遠如巨峰,陶淵明如奇巖,陸靜修如飛泉,三者相依成廬山,三賢相依成盛名。”也可以說,廬山的濃濃的文化底蘊和海納百川的人文特征,才成就了儒釋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才造就了虎溪三笑的不朽經典。
人與人的和諧。“陸修靜異教學者,而送過虎溪,是不以人而棄言也;陶淵明耽湎于酒,而與之交,蓋簡小節而取其達也。”,“然陶忘懷得失,晉宋間一人耳。修靖后得道度世,兩人固非入社者,皆善法師。”故有詩贊,“淵明修靜不談禪,孔老門中各自賢。送別虎溪三笑后,白蓮流水兩凄然。”,一派和諧之象。
人內心的和諧,才是成就虎溪三笑的根本。佛教東度傳入中土,其出世之大意與中國本土儒家入世建功之文化、與以超世逍遙為導向的道家文化,客觀上是一種沖撞,文化的沖撞、文人心理的沖撞。而慧遠法師、五柳先生、簡寂觀主的共同創造的佳話,已經超越了時空的概念,更多的表達的是文化對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傳遞的是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三人三笑語,如果不是內心之清靜,不是內心之達觀,不是內心之和諧,怎能做到互相欣賞、怎能達至語契忘溪。
清朝唐英有一副對聯贊曰“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題廬山虎溪三笑亭)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