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南朝的陶教授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在西方人所著的化學史中,都記載著化學上的“焰色反應”的發現者是德國的化學家馬格拉夫。然而,有一種說法,“焰色反應”的最先發現者,是中國的陶弘景。
陶弘景(來源于網絡)
多才多藝的陶教授
這位出生于南京,人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如果生在今日,上本地最火爆的綜藝節目《非誠勿擾》,必定會以讓人眼花繚亂的才藝展示亮瞎女嘉賓的雙眼。因為他不僅是化學家,還是藥學家、文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兵學家、鑄劍家,更是道教茅山宗的開創者。現在南京市區還留存有他當年隱居之地的遺跡——陶谷新村。
南京陶氏人才輩出
陶弘景(465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士,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南朝士族家庭。說起南京陶氏,往上數N代據說就是堯帝陶唐。陶家世代都出牛人,七世組陶浚是三國時吳國的鎮南將軍,后降晉為尚書;祖父陶隆是一個武功奇高的名醫圣手;父親陶貞寶,也是文武全才的著名杰出青年。到了陶弘景這輩,更是不得了——唐代梁思廉《梁書》記載,母親懷他之前夢見青龍從懷中飛出,并見兩個天人手執香爐來到住所。
博學多才卻辭官修道
陶弘景從小額頭就像寫了“神童”二字,四五歲時就以蘆荻為筆,在灰沙上學寫字,青年時就博通儒家經典,以才學聞名于世,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后拜左衛殿中將軍,可謂是直升機式的提拔。但心高氣傲的陶弘景還是覺得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干脆辭官,在小倉山下(今陶谷新村一帶)隱居過一段時間,后人為了紀念他,曾在這里建有“隱仙庵”。后來陶弘景覺得不過癮,干脆搬得更遠,搬到了郊區茅山修道,一住就是45年。
陶弘景采藥(來源于網絡)
受梁武帝欣賞 人稱“山中宰相”
陶弘景雖然隱居,扔操心政治。當梁武帝發兵起事,準備篡奪齊政權時,他率領弟子舉雙手擁戴。梁武帝琢磨國號的事,陶弘景提出“梁”字并被采納。也因此,梁武帝很欣賞他,想讓他出山為官,但這時陶老師就開始擺架子了,就是不出來。
梁武帝問他:“山中有什么,為什么不出山呢?”陶弘景裝深沉,先寫了一首詩,后又畫了一幅畫作為回答,意思是做官不爽,要看人臉色。梁武帝心領神會,就不再勉強,但一遇上麻煩,仍習慣性派人跑到山里去問陶弘景,所以當時人人都覺得陶老師特別牛逼,稱他為“山中宰相”。
煉丹中掌握化學知識
因為對煉丹很感興趣,陶弘景曾長期從事煉丹實驗。上門請教的人來得多了,他也覺得煩,就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層的樓房,“弘景處其上,弟子居其中,賓客至其下”,關門讀書。梁武帝送給陶弘景黃金、朱砂、雄黃等原料,讓他煉丹。在煉丹過程中,陶弘景掌握了許多化學知識,例如用水銀和其他金屬組成的合金可以用來給飾品鍍金鍍銀。
發明硝酸鉀的火焰分析法
最神奇的是他發明了硝酸鉀的火焰分析法。多種金屬或它們的化合物在灼燒時能使火焰呈現特殊的顏色,這在化學上叫“焰色反應”,這在《本草經集注》中有記載。《本草經集注》散失已久,近代在敦煌發現其殘本,其中就有陶弘景所寫:“消石治病亦與樸消相似,《仙經》多用此消化諸石,今無真識別此者。”
古時所說的“消石”實際是硝酸鉀,“樸消”則是硫酸鈉,由于兩者都是白色晶體,且均易溶于水,當時人們難以識別,而陶弘景卻能明確地指出:“以火燒之紫青煙起,云是真消石也。”
由此可見,遠在1400多年以前,中國的陶弘景就已經發現了“焰色反應”,并利用它來鑒別消石和樸消,此法比德國的馬格拉夫要早1200多年。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