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神樂觀高道:傅同虛、胡守法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文/李政陽
左正一仙官傅同虛 編訂《齋醮儀范》
傅同虛(1321~約1398) ,字虛堂,號同虛子,明初龍虎山崇元院道士,今江西金溪縣人。傅同虛師從吳性安學洞玄法,尤精符咒科儀,以道法靈驗著名。“洪武初授格神郎五音都提點,左正一仙官,主領神樂觀事,掌天地壇,事卒賜祭葬。”
洪武六年入京居朝天宮,“賦詩、講道徳經、修較道門齋科行于世,教檄且授教門講師,禱雨雪復應,凡侍祠八年,寵眷有加。”洪武七年與宋宗真、趙允中、傅同虛、鄧仲修、周玄真等編訂《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范》。
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范 書影 涵芬樓道藏
明太祖皇后馬氏崩,傅同虛奉旨建黃箓大醮于紫金山。洪武十七年授洞玄文素貞靖法師、教門高士、龍虎山太上清正一萬壽宮提舉知宮。洪武十八年入職神樂觀,二十八年退任,洪武三十一年羽化。
傅同虛政教兩界枝節深厚
傅同虛在道錄司及神樂觀枝節深厚,又與宋濂、朱孟辯等達官顯貴多有交往。宋濂有詩贊其:“豈非長跨于洞庭之野,吹瓊管而招飛仙者耶。”道門贊其“蓬閱仙姿,煙霞儀表。振青瑣紫宸之步,領云門大濩之音。多貴達之經營,實山林之柱石。”可見其為明朝政教兩界所倚重之高道。
龍虎山
歷任神樂觀、道錄司的胡守法
胡守法(1415 ~ 1491) 明嘉定人,字浩然,號充菴,一號純和子。少年因病入道,師從孫應元之徒陸煉師,后又從邵以正學道術,經“龍虎山張真人之舉住持城南東岳廟,尋從詔旨偕天下高道校道藏經”,在禮部尚書胡濙的舉薦下任神樂觀提點。天順元年( 1457) 調任道錄司任左演法兼朝天宮住持,成化九年(1473) 升左正一,十年(1474) 封為“玄志守靜清虛高士”,不久又封為“沖虛靜默悟法從道凝誠衍范顯教真人”,“弘治元年(1488) 宣授右正一,命掌道錄事。”
胡守法可能是緩解劉張“不協”的關鍵人物
胡守法先師從嘉定集仙宮提點孫應元學道,孫是盧真祐之徒,而后又師從著名高道劉淵然弟子邵以正。劉淵然是江西贛縣人,幼年于贛縣祥符宮出家為道士。《明一統志》卷五十八《贑州府》記載其師從凈明道第四代掌教趙原陽(宜真) 得授諸階符籙及金火大丹之訣。《明史》記載其頗能呼召風雷,靈驗赫然,神異為明太祖得知,召其奉安于朝天宮。劉淵然自洪武二十六年( 1393) 住朝天宮后,朝廷對之恩寵并加,賜號“高道”。永樂前期劉淵然尚主持金箓齋醮,但在永樂中期突因“得罪權貴”先被謫貶龍虎山,后貶避云南。
《明史》記載“(張宇初)與淵然不協,相詆訐,人輕之”,劉被謫貶是否與張宇初有關史料未詳。仁宗朝劉淵然復出,“仁宗立,賜號長春真人,給二品印誥,與正一真人等。宣德初,進大真人。”劉淵然系、張天師系和朝廷的關系頗耐人尋味,劉、張兩派如何“不協”缺乏史料記載。
作為劉淵然三傳弟子的胡守法,卻由張天師推舉為東岳廟主持,說明他與張天師交集很深。胡濙薦胡守法入神樂觀任提點時,邵以正正主持道錄司。胡濙曾助張宇初獲朝廷加封“崇謙守靜”,又多次為張天師系和劉淵然系人馬在朝廷斡旋,他和胡守法可能是緩和劉、張兩派的關鍵人物。從后來第四十六代天師張元吉出面薦邵以正戒行,英宗方詔復邵以正真人號,以及《重修龍虎山志》特為劉淵然等立傳來看,劉、張兩派人馬的“不協”在邵以正羽化前似已消失。
(騰訊道學整理發布,原文選自《學術探索》2015年6月,原標題《明季神樂觀高道圈考略》,作者:李政陽,原文有刪節。)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