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與養生
國學資訊2016-07-23
書法有養生的作用,這是不少學書法的人的共識。有人把這些作用總結成四句話:洗筆調墨四體松,預想字形神思凝。神氣貫注全息動,賞心悅目樂無窮。 古今書法家多長壽,如久負盛名的顏、柳、歐、趙四大家,其中三位都年逾古?Q照媲涫僦?6歲,柳公權87歲,歐陽詢84歲,明代書法家文徵明壽至89歲,清代書法家梁同書壽至92歲,現代書法家孫墨佛壽至100歲,舒同93歲,蘇局仙110歲,董壽平94歲。 其實,練字作畫就是一種氣功鍛煉。自古來,許多書畫家都在自…
-
中國古代趣味文化(一)
國學資訊2016-07-23
在生活中,我們與人交流中,往往無意中會說到一些有一定含義的習慣用詞,比如三長兩短,拍馬屁,下馬威,其中的含義,也許大都知道一些,但究竟是怎么來的?又比如說為什么十二生肖里沒有貓?一柱香的時間到底有多長?為什么不說吹馬吹羊卻要說吹牛?這里其實也包含不少趣味文化在里面,下面為您介紹這方面的知識。 1、萬歲和萬萬歲是怎么來的? 我們常在電視上看見大臣稱頌皇帝時大叫萬歲,其實萬歲一詞本來不是皇帝專用的。很久以前萬歲只是表示人們內心…
-
我國文學史上的十個“一字師”佳話(下)
國學資訊2016-07-23
六、元朝詩人薩都剌(1305?1355?,生于今山西代縣雁門),有一次寫了一聯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吟哦再三,頗為自得。有個老人看見這聯詩后,卻連連搖頭,不以為然。薩都剌一見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見,便虛心向他討教。老人說:這一聯詩,寫得的確不凡,摹景狀物,別有意境。只是上半聯已有一個聞字,下半聯又用一個聽字,字雖有異,卻皆隱耳意。恰犯詩家大忌。薩都剌豁然大悟,忙問:依您之見,改什么字為好?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詩…
-
我國文學史上的十個“一字師”佳話(上)
國學資訊2016-07-23
一字之師,指改正自己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人物。這一字師的說法,后來就成了一段歷史佳話,世人紛紛遵循和效仿。很多文人把給自己修改過作品的普通人都贊為一字師,以顯示他們的虛心謙讓。 本文講述中國歷代10個經典一字師的佳話。 一、唐朝著名詩人高適(700765,今河北景縣人),有一天任官赴外地視察,路經杭州清風嶺,觀月賞景,詩興大發,就在僧房里寫了一首詩:絕嶺秋風已自涼,鶴翔松露濕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閑竹房。寫完之后,高…
-
基于文本的思想闡釋——董平《老子研讀》介述
國學資訊2016-07-23
閱讀《老子》這樣的經典,不外乎四種方式。一是訓詁的方式,注釋考訂,疏通句義,提供可讀的文本,方便后學理解文句方面的意義。二是理論的方式,一般借鑒西方學術規范和研究方法,界定《老子》的思想觀念,建構形而上的體系。三是體悟的方式,不執著于文本的原始旨意,著重從個體的當下需要出發,尋覓啟迪人生的智慧。四是釋讀的方式,首先落實文本理解其本旨,再抽象提升其意義,作理論性的闡述。這四種方式的價值意義都不能低估,但是相比較而言,…
-
儒學與科學——山東省科協第9期泰山學術沙龍綜述
國學資訊2016-07-23
近日,山東大學承辦了山東省科協第9期泰山學術沙龍傳統文化與中國科技的命運,近20位知名學者就儒學的人文資源與科學展開了深入討論。 一、格物致知與科學。長期以來,學界對于格物致知與科學的關系存有爭論,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格物致知是否與科學有關;二是格物致知對于科學所起作用怎樣。在本次沙龍中,山東大學馬來平教授考查了格物致知概念的兩次重大轉向,進而提出格物致知概念對于科學是有親和性的。中國科學院尚智叢教授從認識論的角度探…
-
“大圣”猴年春節“住”首博
國學資訊2016-07-23
2月1日,以大圣來也為主題的猴年生肖展在首都博物館展出,這是首都博物館連續第九年舉辦生肖文化展,展覽將持續到3月13日。 …
-
云南省舉辦第二屆宗教界人士學歷教育班
國學資訊2016-07-23
云南省第二屆宗教界人士學歷教育班 1月28日在云南民族大學開班。124名宗教界學生將分別接受為期5年和3年的本、專科學歷教育。 云南省政協副主席馬開賢出席開班典禮,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楊誼群出席開班儀式并講話。 本屆宗教界人士學歷教育班由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和云南民族大學聯合舉辦。云南民族大學專門為學歷教育班量身定制了教學計劃,專業設置為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上,除專業課外,還增設了民族學、宗教學及民族宗教政策法規等內容。省民族宗…
-
趙法生:何謂鄉村儒學?
國學資訊2016-07-23
編者按:近日,全球未來論壇微信群舉行了一場主題為鄉村儒學的緣起與意義的在線講座。主講人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趙法生,主持人徐治道。 趙法生是近年來相當活躍的中生代儒家學者。他觀照鄉村與底層,致力以儒家道德重建鄉土文明,堅持身體力行,在山東尼山圣源書院發起鄉村儒學大講堂,定期向村民宣講儒學,在其儒學同仁中可謂獨樹一幟。 為什么要發起鄉村儒學實驗?在追求現代化和城市化的今天,重新認識鄉土文明的意義何在…
-
中國歷代是怎么喝茶的:陸羽與茶道審美
國學資訊2016-07-23
鄭培凱在上海圖書館的講演 鄭培凱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輔修歷史,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于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佩斯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學協辦中國文化中心,并擔任主任及教授。著有《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茶道的開始》等。 日本的確保存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可是也有一個缺點,即只保存了其中一支、一種,而中國是多元多樣的。我覺得中國未來的發展,應該把自己傳統里多元多樣的東西都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