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壇走筆:中國人的書法情結
國學資訊2016-07-23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支毛筆,負載起了千年的歷史重托,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宣紙上留下的一點一橫、一撇一捺都變幻無窮,點線的奇妙組合,使得空間形式無限擴展。 它無色而具有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一部中國書法史就像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綿延不絕,博大精深。從殷商開始,書法歷經秦漢的輝煌、魏晉的風流、隋唐的昌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榮,直至今天仍百花齊放,盛傳不衰。書法在中國的流行是如此的廣泛,它對知…
-
龐樸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會在京召開
國學資訊2016-07-23
12月26日,由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儒學研究現狀檢討與未來展望暨龐樸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會在京召開。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兼第一副院長葉小文、國際儒聯秘書長牛喜平、山東大學副校長胡金焱出席會議并致辭,4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龐樸先生的學術思想就儒學研究的現狀與未來展開了研討。 與會專家指出:龐樸先生是儒家文化價值的先覺者,其在火歷簡帛五行等方面的研究富有開創性,其于1978年、1980年發表的《孔子思想再…
-
考古學家確認發現“秦都”櫟陽 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櫟陽”陶文殘
國學資訊2016-07-23
圖為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現場及櫟陽陶文殘器。新華社記者 馮國攝 經過兩代人的持續努力,考古學家在秦漢櫟陽城遺址內不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櫟陽陶文,而且首次確認發現了商鞅變法發生地的著名秦都櫟陽,為研究秦都發展史和秦漢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秦漢櫟陽城遺址位于西安市東北方的閻良區,因其在秦漢史上的重要地位,在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在前期工作基礎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考古文化保護所等…
-
故宮講解培訓項目啟動
國學資訊2016-07-23
北京旅游行業從業人員素質提升工程首個項目故宮講解培訓項目13日正式啟動,并將逐步覆蓋到其他6處世界文化遺產單位。 此次故宮講解知識培訓項目是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市旅游發展委員會共同主辦。故宮博物院將組織具有高級職稱的授課專家團隊,對600名持有中高級導游資質人員進行系統培訓,開設故宮歷史、建筑、陶瓷、繪畫、玉器等多方面課程,結合數字故宮虛擬現實作品觀摩和故宮鐘表館、珍寶館實地講解,讓大家在掌握專業知…
-
三聯書店評出2015年十大好書
國學資訊2016-07-23
經過2351位讀者網絡投票和30位特約評委的票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近日評選出2015年十大好書。《存牘輯覽》《秋風寶劍孤臣淚: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續編》《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含《楚亡:從項羽到韓信》)《詩圣杜甫》《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價值觀》《自然社會:自然法與現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由巫到禮釋禮歸仁》《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柏拉圖四書》和《北島集》榜上有名。 …
-
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望岳》賞析
國學資訊2016-07-23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24歲,北游今山東,遙望東岳泰山,寫下了這首雄視百代的五言古體詩。 此詩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岱宗,泰山又名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稱。起句設問:泰山是什么樣子?頓時便抓住讀者,將他們拉進自己的詩境里來。次句自答:它蒼翠著整個山東大地,綿延不絕!今山東地域在春秋時期分屬齊、魯兩國,齊在泰山北,…
-
傳承與創新對話與展望——“東亞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國學資訊2016-07-23
2015年12月26-27日,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復旦學報》主辦的東亞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日韓朱子學的傳承與創新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舉行,來自中國、日本、韓國以及臺灣地區的24位專家學者在會議上宣讀了論文。會議最后另辟圓桌論壇:儒學與東亞專場座談會,就東亞儒學、朱子學以及儒學在東亞的歷史傳承及未來發展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朱子學歷來有廣狹兩義,專指朱子本人的思想乃是其狹義,而由朱子門人及后世朱子學者對朱子思想的繼承和拓展而形成…
-
《兩岸通用詞典》發布
國學資訊2016-07-23
大陸和臺灣兩岸專家合作編纂的《兩岸通用詞典》等工具書日前在南京藝術學院正式發布。它們是兩岸合編中華語文工具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進一步促進兩岸的科教文化交流。 教育部國家語委咨詢委員、《兩岸通用詞典》大陸主編李行健說,1949年以后,海峽兩岸在一段時期內處于隔絕狀態,兩岸的漢語言文化發展出現差異,一些詞匯的意義和用法不盡相同,有些甚至完全相反。比如,大陸的窩心是指很郁悶,而在臺灣則是非常高興的意思;大陸的土豆是指馬鈴薯,而…
-
清華以“人文清華”講壇打造新人文格局
國學資訊2016-07-23
站在105歲的年輪上,10日,清華大學以首場人文清華講壇的開啟勾繪出她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路徑打造新人文格局。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親自開壇,該校人文學院教授、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格非開講第一期重返時間的河流。 如果說上一個百年,清華是百年輝煌;那下一個百年,一定是人文日新。講壇現場,邱勇如此肯定人文之于清華、之于大學的意義。而在此前,他也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一流與文化的關系: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最難的是文化建設,差距最大…
-
亦師亦友 筆走千秋 新聞史家方漢奇
國學資訊2016-07-22
人物頭像:丁聰繪 書法:梁漱溟 方漢奇,1926年12月生于北京,祖籍廣東普寧。從事新聞史教學研究工作逾60年,先后開設和講授了中國新聞事業史中外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研究名記者研究等課程,無數新聞學子終身難忘其上課的風采。方漢奇1984年成為中國第一批新聞學博導之一,1989年創立中國新聞史學會,并擔任首任會長。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他與寧樹藩主編的《中國新聞事業通史》被譯為英文十卷本,收藏于多所國外圖書館。 我只是顯微鏡底下被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