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路上拓荒牛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8-06-01 瀏覽次數:次
2011年10月22日,是我的新聞前輩曾學國老師辭世一周年紀念日。他靜靜地走了,走得突然,走得匆忙,叫人不相信這是真的。可越是這樣想,心里越是對他產生深深的懷念和不舍之情,他的音容笑貌總在我眼前閃現,抹不掉,忘不了。 我們相識二十年了。二十年中,他那真誠友善的精神品質、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成為我一生的榜樣。 1991年9月8日,我(當時為農民)被通知去鎮政府參加全鎮通訊員培訓,授課老師正是曾學國,我們就這樣相識了。他當時是縣委宣傳部新聞科長,人長得白白胖胖,膀大腰圓,額寬面闊,慈眉善目,一副寬厚的長者風范。我靜靜地聆聽他的講授,那種抑揚頓挫的語調、幽默風趣的談吐、深入淺出的解析,令人耳目一新。培訓班上,我現場學寫的三篇新聞稿件被他看中,并推薦給當時的《鄖縣報》、《鄖陽報》。報紙很快登出我的文章,讓我欣喜異常。隨后他給我來信,夸我“是塊寫新聞的料兒”。這句贊譽和鼓勵成為我人生的指向標。至此,我采寫新聞便一發不可收拾。 曾老師是我最好的良師益友。每當我在工作、生活上一遇到“坎兒”,就向他傾訴、找他解決,他總是樂此不疲給我出點子、想辦法,幫我分析問題,解決困難。在他的熱心幫助下,我度過了人生一道道難關。1992年4月,我被鎮政府聘為專職宣傳干事。通過努力拼搏,后來我又被招聘為國家干部,不久又進入縣新聞單位工作。 曾老師對工作嚴謹務實、勤奮敬業,視黨的新聞事業為生命。他原籍鄖縣胡家營鎮麒麟村,原本是一位民辦教師,文化程度不算高,寫作功底也不太深,就是憑著一種對黨的新聞事業無限熱愛的信念,憑著一股堅韌不拔的毅力,相信勤能補拙,用三寸禿筆堅持不懈撰寫新聞報道,一路踏著堅實的腳步,走出了一片新天地。他先后當過鄉鎮通訊干事、宣傳委員;當過縣報社和縣廣電局編輯、記者;當過縣委宣傳部新聞科長、分管新聞工作的副部長;當過十堰日報通聯部等部室負責人……無論工作單位怎樣調整,無論職務怎樣變動,也無論工作環境怎樣變化,時代潮流怎樣變遷,他的根依然深植在新聞宣傳這片土地上,筆耕不輟,負重前行。他癡迷新聞的程度,用他自己的話說,一天24小時,無時不在想新聞,就是睡覺做夢都在想新聞。為了采訪一篇好新聞,家里的事再忙再大也丟下不管;為了撰寫好一篇新聞稿,他常常伏在自家陰暗潮濕的平房里,苦思冥想, “開夜車”通宵達旦,直到稿件自己完全滿意為止。僅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個人在 《人民日報》、 《經濟日報》、 《光明日報》、 《湖北日報》、 《十堰日報》以及中央、省、市廣播電臺和一些專業報(臺)用稿達萬余篇次,500多萬字。其中,《縣委書記的廣告服》等數十篇作品獲得國家、省、市級好新聞獎,各類榮譽證書達五六百個。他親手采寫并推出的全國勞模余國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趙文顏、全省勞模肖安學、勇與歹徒作斗爭的劉正茹、高士英、黃永秀等許多先進典型,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曾老師從鄖縣調往十堰日報社工作。雖然工作單位變了,但工作性質沒有變;雖然我們之間相距的路程遠了,但那份厚重的情誼絲毫不減。我們溝通交流的方式很多,彼此時不時打個電話問候,交流思想,溝通感情,或工作,或學習,或生活,天南地北,家長里短,無所不談。他那樂觀處世的心態,豁達寬廣的胸襟,詼諧幽默的語言,總能無形中化解我心中的郁結,讓沉悶的心情豁然開朗。1999年,他終于在十堰有了自己的房子,不久孩子也上了大學,家庭和睦,安居樂業,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誰知天有不測風云。2000年以后,他健康的身體出現了問題,先因闌尾炎入院,在做手術時又意外發現結腸處有兩處潰爛斑點;2004年4月,又感覺腹部不適入院,還是結腸上出現問題,在原手術處再行手術。此后,他經常一吃東西就感到腹部不適,成了醫院的常客,身體每況愈下。隨著病情加劇,他先后多次入住太和醫院、市人民醫院治療,仍沒有好轉的跡象。2007年秋轉至武漢同濟醫院做手術,術后他長長舒了一口氣,認為這回該沒事了,心里也安穩了許多。在休養過程中,他甚至張羅著要上班!哪想還沒去上班,身體又不行了,主要表現為一直盜汗、雙目昏花、四肢乏力、胸悶氣短。2008年5月1日,他決定到全國最知名的北京301醫院進行診治。經過醫院專家教授仔細化驗診斷,最后得出的結論是:腹腔癌晚期!由于長期飽受病魔折磨,他原先90多公斤的體重驟降至四五十公斤,瘦成了皮包骨!加上多次做手術,體質十分虛弱,醫生說不能再行手術,只能靠打針、吃藥、化療緩解癥狀,維持現狀,等待著生命奇跡的出現。但終因回天無力,于2010年10月22日6時10分辭世。 聽到噩耗,我十分震驚,不愿接受這一殘酷的事實。曾老師剛剛五十出頭,正值人生旺盛期,就這樣離我們遠去了。 曾老師英年離世,發生這樣的事,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是因他常年玩命工作而積勞成疾!作為一名職業新聞工作者,他曾長達數十年蝸居在陰暗潮濕的平房里,通宵達旦地伏案寫作;他時常奔波于田間地頭、工礦企業采訪新聞,為捕捉一條條 “活魚”,飽一餐餓一頓的;他 “位卑未敢忘國憂”,常憂慮于社會狀況,傾注于民生疾苦……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透支生命! 我再一次熱淚滾滾,淚水浸濕了紙箋。恍惚中,我看到他瘦骨嶙峋的樣子,想起“吃的是草擠的是奶”的孺子牛;我看到他花白的頭發,想起“吐盡錦絲”的春蠶;我看到他孱弱不堪的背影,想起“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紅燭!人生只是一個過程,或長或短,自己并不能完全決定,重要的是他給后人留下了什么。曾老師靜靜地走了,卻給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一生無愧于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操守!我對他的思念是無盡的! 曾老師,一路走好!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