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對話與展望——“東亞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23 瀏覽次數:次
2015年12月26-27日,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復旦學報》主辦的“東亞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日韓朱子學的傳承與創新”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舉行,來自中國、日本、韓國以及臺灣地區的24位專家學者在會議上宣讀了論文。會議最后另辟“圓桌論壇:儒學與東亞”專場座談會,就東亞儒學、朱子學以及儒學在東亞的歷史傳承及未來發展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朱子學”歷來有廣狹兩義,專指朱子本人的思想乃是其狹義,而由朱子門人及后世朱子學者對朱子思想的繼承和拓展而形成的朱子學則是其廣義。本次會議的主題乃是圍繞廣義朱子學而展開,包含13世紀傳入日本和韓國(朝鮮)之后,經由日韓儒者的再詮釋而形成的日本朱子學或韓國朱子學,當然,中國本土的朱子學也是主題之一。
1、傳統朱子學研究議題的深化與突破
在中國朱子學方面,朱子學研究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仍然是與會學者聚焦的重點,如氣與道德的關系問題、仁學如何重建的問題以及圍繞朱子的真知、獨知等問題展開的討論,表明朱子學研究仍有不少可突破的空間。復旦大學吳震認為朱子的仁學乃是儒家“新仁學”。中山大學陳立勝對朱子與王陽明的“獨知”概念作了比較研究。復旦大學林宏星探討了朱子的“真知”理論的特征及其動機效力。臺灣清華大學楊儒賓經過研究發現朱子其實并沒有證明論述過“德性之知”,他強調這是非常值得關注和探討的問題。復旦大學郭曉東圍繞朱子對孟子“浩然之氣”章的詮釋,對“氣”是否具有道德意義進行了探討。
2、韓國朱子學的在地化及其傳統論爭
在韓國朱子學方面,朱子思想傳入后的影響和發展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朱子思想傳入朝鮮,呈現出了與中國朱子學不同的面貌,存在實踐倫理和心學的特點。日本東京大學川原秀城認為朝鮮朝后期出現了朱子學相對化的傾向是西學東漸所導致的結果。成均館大學辛正根指出這一時期普遍存在好奇尚新的風氣對朱子學及近代思想的走向產生了重要影響。韓國朱子學的傳統論爭亦是本次會議的焦點。成均館大學崔英辰從韓國性理學三場重大論爭出發探討了這些論爭的關聯及其意義。復旦大學邢麗菊揭示了韓國儒學中“理”概念的發展變化及其思想史意義。韓國嶺南大學崔在穆利用其新發現的史料,對金范和李滉的《圣學十圖》進行了比較研究,指出二者之間存在異同關系。臺灣東海大學蔡家和通過對宋時烈《朱子言論同異考》論四七之辯的分析,反思朱子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
3.江戶時代朱子學及其拓展
在日本朱子學方面,江戶時代的朱子學無疑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伊藤仁齋和荻生徂徠的思想。早稻田大學土田健次郎探討了德川儒學中反朱子學與朱子學的復雜關系,指出反朱與擁朱的同時并存恰恰表明日本儒學多樣性、多元性的特色。日本慶應大學山本正身對伊藤仁齋的“天人合一”的觀點進行再評價,指出“天人合一”唯有在“人倫世界”中才能得以實現。臺灣大學蔡振豐指出徂徠學的“鬼神”觀的神律倫理的特色反映了其儒學思想鮮明的日本性。日本關西大學吾妻重二依據藤井懶齋的《二禮童覽》,介紹了朱子《家禮》在江戶日本的流傳衍變的過程及其特色。此外,新材料的發現往往有助于推動學術研究,早稻田大學永富青地根據大量尚未被學界所關注的佐藤一齋所著的《欄外書》系列著述,意外地發現陽明學者佐藤一齋其實對朱子學也有深入的研究。
4、東亞儒學的未來——普遍性與多元性共存
大會最后進行的“圓桌座談”由土田健次郎和楊儒賓分別作主題發言,華東師范大學朱杰人等六位學者參與綜合討論。土田指出東亞儒學具有“類型共有”與“內容分歧”的特點,儒家傳統的“單一天下觀”在東亞儒學內部出現了分化,導致“雙重天下觀”,最終趨向“分化的世界主義”。楊儒賓強調朱子學與自然科學存在密切關系,并指出儒學或朱子學如何能做到合理地保留文化民族主義的同時,又要堅信儒學的普遍主義立場,這是一個充滿緊迫感和現實感的時代課題。在綜合討論中,朱杰人等對儒學在東亞的未來發展提出了看法,對儒學或朱子學在東亞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不過也有學者擔憂對于儒家傳統的一元中心論的天下觀倘若缺乏反省批判意識,或有可能發展為狹隘的民族主義。吳震在總結中指出“東亞儒學”或“東亞朱子學”是一個歷史文化學的概念,它既是一種歷史傳統,又有豐富多樣的文化內涵,因此進一步推進儒學、朱子學乃至東亞儒學的學術研究,加深東亞地區學者的人文交流與思想對話必將有助于我們對未來儒學發展以及建構文化中國等問題的思考。
本次會議論文集將于2017年結集出版。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