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行之人十不求
丹道修煉2016-06-17
《寶王三昧論》的十不求行能夠很好的幫助我們修養身心。 第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參禪學道的人,不要要求身體一定要健康,永遠不生病,因為身體沒有病,有時候容易生起貪欲、執著。有病方知身是苦,學道的人有時候帶三分病,才知道發道心。因此,無病固然很好,有病也不必害怕,有病反而更能激發精進向道的心,所以,念身不求無病。 第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在世間做人處事,不要害怕困難挫折,有時太容易、太順遂,…
-
道教知識:道教經文每個人都可以念誦嗎?
丹道修煉2016-06-17
不是的。道教經文,乃是天尊金口宣演,皇人按筆書錄,至尊至貴,不容絲毫褻瀆。所以很多經文中明言:保而敬之,非人勿視。是說不可以將經文拿給沒有道緣的人看,或說給他聽。避免其不信大道,反而出言毀謗,自惹殃咎。 古時候傳經授法,都有一套隆重的儀式,受經者要向天地和傳授經法的師父滴血盟誓,才得以受經。現在的授經并沒有以前那樣隆重,但是一些重要的經文如《玉皇經》、《度人經》、《玉樞經》、《北斗經》等還是需要請有道的師父傳授,俗稱…
-
道教神仙學說:修仙的途徑
丹道修煉2016-06-17
修仙是一個由平常的人變為超乎異常的仙真的過程。根據道教固有的形神觀,修仙必然對自身的形體與精神同樣地關注,因此道士們長期探尋的成仙之途都是沿著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的方向。不過歷代道教徒所側重的修仙之途不一,所嘗試過的具體方法更是難計其數,就其要者言之,大約有以下幾種主要的探索。 一、服藥 起源: 服藥包括到仙境中取得長生不死之藥和按方合藥兩大類。本來在戰國初從事尋找通仙之途的方士們主要是到海上三神山等處去尋找長生不老之藥…
-
“花千骨”九重修仙大法和“千峰老人”十六步修道秘訣
丹道修煉2016-06-17
《花千骨》的熱播讓大批少男少女沉浸在找到自己理想的另一半,做一對逍遙于天地間的神仙眷侶的憧憬中。 劇中出現的青春不老的高顏值和法力高強的修仙之術,雖是小說家言,但也不是完全憑空想像的,因為它還是源自于我國傳承了數千年的修道之術的。 本文將對花千骨中修煉過程與中國傳承千年的道家修仙之術進行比較,講解道家修仙之術的步驟。 先來看看劇中小骨修煉的仙術有哪幾個層次吧! 花千骨修煉的仙術層次 村姑也能修成白富美,情挑帥氣大叔,嫁得…
-
道家氣功心法
丹道修煉2016-06-17
氣功心法之道家氣功心法,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書千萬篇。人若不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羅天。若要煉形煉神,須識歸根復命。所以道:歸根自有歸根竅,復命還尋復命關。且如這個關竅,若人知得真實處,則歸根復命何難也。故曰:虛無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氣,一氣分陰陽,陰陽為天地,天地生萬物,則是造化之根業也。此乃真一只氣,萬象之先,太虛太無,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可量;浩浩蕩蕩,非涯岸之可測;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大包天地,小…
-
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丹道修煉2016-06-17
蓄一頭烏發,著一身青袍,飲的是松風玉露,誦的是《道德》、《黃庭》,行走坐臥在靈山福地之間。 初入玄門,我們本抱著多么殷切與美好的心愿,下定決心,把這一生都交予道門,交予祖師神靈。我們努力克服了種種困難與阻礙,說服父母,辭別紅塵里的親友知己,背著簡單樸素的行李上了山,入了道觀,冠巾、拜師,實現夢想中的一切。 可是真的上了山,一年、兩年發現宮觀里的生活,也許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飄渺、悠閑。在你所住的宮觀,可能沒有每天按時的…
-
什么是修行?修行就要放下九種虛榮。
丹道修煉2016-06-17
修即是改變,有修正、修理和修除等意義。行是言行。那么修行,就是修正、改變我們的言行。也就是說,不該說的不要說,不該作的不要作,不該想的不要想,就叫做修行。 放下修行中的九種虛榮 一、放下修行的時間,時間的長短并不代表一個人修行的成就; 二、放下誦讀的經文,讀經的多少不代表一個人修行境界的高低; 叁、放下自以為是的修行經驗。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恒河沙的數量一樣多,你所體悟的,未必別人也一定要走。就算同樣的路,因為走的人不同,感…
-
道教內丹術的形神觀
丹道修煉2016-06-17
眾所周知,道教在形神關系問題上是主張形神統一、形神不離的。與基督教的靈肉分立和佛教的形滅神不滅之說比較而言,這可說是道教形神觀的一個特色。不過應注意,道教的形神觀有時呈現出很特殊的表現形式,若不加以辨析,極有可能對道教的形神觀產生誤解,即認為道教并不是一貫主張形神不離和形神統一的。比如,道教內丹術所體現出的形神觀念就是如此。我們在此試對其加以簡要分析,目的是證明道教的形神觀雖然表現形式有異,但始終堅持了形神不離和形…
-
道士的生活與修道
丹道修煉2016-06-17
道教認為,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皆可悟道。在道門中,無論是集體的宗教生活,還是日常生活,抑或是動功靜功修煉、業余休閑等,無不依經而行,遵道而為,處處體現著道教重生貴生、度己度人的教義思想。 一、誦持功課,度己度人 《功課經》是道士每日必誦的經典,每天早晚均要集體念誦(戊日除外)。誦持《功課經》對提高道士的自我修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經》云:誦持萬遍,妙理自明。《功課經》不但要求道士天天念誦、領會經義,而且要依經義行持,…
-
什么是修行?修行就要放下九種虛榮
丹道修煉2016-06-17
修即是改變,有修正、修理和修除等意義。行是言行。那么修行,就是修正、改變我們的言行。也就是說,不該說的不要說,不該作的不要作,不該想的不要想,就叫做修行。 放下修行中的九種虛榮 一、放下修行的時間,時間的長短并不代表一個人修行的成就; 二、放下誦讀的經文,讀經的多少不代表一個人修行境界的高低; 三、放下自以為是的修行經驗。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恒河沙的數量一樣多,你所體悟的,未必別人也一定要走。就算同樣的路,因為走的人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