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十二行祖師之漂染業祖師梅、葛二圣
國學資訊2016-06-21
梅、葛二圣,又稱梅、葛二仙,就是梅福和葛洪二人。梅福,西漢末年壽春(今安徽壽縣)人,曾任南昌尉,因不滿王莽專制,棄家到廬山學仙。葛洪,晉代句容人,曾任散騎常侍,后棄官到廣東羅浮山學仙煉丹,號抱樸子,著書頗多。傳說梅、葛二人在未進入仕途之前,在日常生活中,由偶爾的發現到注意觀察和研究,發現和發明了黃、藍、綠等好幾種染布的染料,遂被后世的染色者尊為祖師爺。染業祭祀祖師的時間為農歷的四月十四日和九月初九日。祭祀時很少用塑像…
-
七十二行祖師之雕版印刷祖師文昌帝君
國學資訊2016-06-21
文昌帝君,是神話傳說中掌管人間文事、文人命運、俸祿等事之神。揚州以前專門供奉文昌帝君的場所,有今星橋西一帶的文昌宮和文昌閣。文昌宮早已不存(其址即今育才幼兒園)。文昌閣雖是建在文津橋上的一座亭閣,但其樓上供有文昌帝君木雕像,住有道士管理香火。 揚州的雕版業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興旺,以后經久不衰。到了清代,揚州的官刻、家刻、坊刻皆很興盛,且善本(學術價值高的刻本)頗多,是江南三大刻書中心之一。雕版業愈是發展,雕版業的同仁…
-
臘八節的由來和習俗
國學資訊2016-06-21
臘八節的由來 臘八節,俗稱臘八,漢族傳統節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
-
民間習俗之正月初九
國學資訊2016-06-21
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誕辰,俗稱天公。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每逢他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自午夜零時起一直到當天凌晨四時,都可以聽到不停地鞭炮聲。祭拜天公的儀式,相當隆重,在正廳天公爐下擺設祭壇,一般都是用長板凳或矮凳先置金紙再迭高八仙桌為「頂桌」,桌前并系上吉祥圖案的桌圍,后面另設下桌。頂桌供奉用彩色紙制成的神座(象征天公的寶座),前面中央為香爐,…
-
民間習俗之正月初七“人慶節”
國學資訊2016-06-21
正月初七,傳說是人類的誕辰日,即人的生日,中國民間叫做人日人日節或人勝節,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作為古老節日,人日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民俗專家由國慶介紹說,人日源于古老的創世神話傳說。上天創造萬物的順序為: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到了初七,才創造了人。初七即人日,象征人類的起源。后來,古人在這一傳說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一些關于人類起源的神話,如女媧造人…
-
春節風俗中的道教文化
國學資訊2016-06-21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熱鬧、也是最快樂的節日,期間充滿了與道教人物誕辰有關的神仙傳說和風俗習慣。一般來說,春節可以從臘月二十四開始一直到正月十八結束。 在臘月二十四(有些地方是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送灶君。在道教中,灶君又叫東廚司命,既管人間飲食,又代天監察人間善惡,年底向天帝稟報。在送灶神前,人們還要大掃除。傳說是因為灶君平時把善惡都記在房梁上,在灶君上天之前把它的賬本涂抹掉,他就不好打小報告了。 除夕是農歷…
-
民間習俗之正月初四
國學資訊2016-06-21
初四占羊,三羊(陽)開泰寓意吉祥。還有個傳說,初四灶王爺要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離家。這些說法符合人們連續過節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調整一下的要求,因此老北京有初四忌門的習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北京民俗特色。 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室內撣塵,屋內掃地,垃圾堆到院中準備扔窮。牛羊肉鋪在這一天要到馬神廟…
-
民間習俗之臘月二十三
國學資訊2016-06-21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中國傳統文化民間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
-
小年祭灶已淡出 準備過年沒變化
國學資訊2016-06-21
1月23日是農歷臘月二十三,也是中國北方俗稱的小年。民俗學家表示,這個古時以祭祀灶神為主題的節日,隨著時代發展已成為春節準備活動的重要節點。 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遼寧省民俗學會常務副會長楊太說,在中國傳統節慶中,小年也被稱為祭灶節、灶王節,往往被視為過年的起點。盡管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民俗也有差異,但古時在這一天都有祭灶的風俗。 他介紹,古時候人們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不強,灶王爺被認為是家庭的保護神,是家家戶…
-
民間習俗之臘月二十九
國學資訊2016-06-21
除夕前一日的臘月二十九,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