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行祖師之雕版印刷祖師文昌帝君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1 瀏覽次數:次
文昌帝君,是神話傳說中掌管人間文事、文人命運、俸祿等事之神。揚州以前專門供奉文昌帝君的場所,有今星橋西一帶的文昌宮和文昌閣。文昌宮早已不存(其址即今育才幼兒園)。文昌閣雖是建在文津橋上的一座亭閣,但其樓上供有文昌帝君木雕像,住有道士管理香火。
揚州的雕版業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興旺,以后經久不衰。到了清代,揚州的官刻、家刻、坊刻皆很興盛,且善本(學術價值高的刻本)頗多,是江南三大刻書中心之一。雕版業愈是發展,雕版業的同仁愈是重視對祖師爺的祭祀,以為是祖師爺的保佑,才使得事業興旺發達。新中國建立以前,揚州城的木板雕刻工匠、印刷裝訂工人、書店職工人等都在農歷二月初三這天,前往文昌閣點香燃燭,頂禮膜拜,誦《陰騭文》經。祭祀他們的祖師神文昌帝君。
揚州文昌閣
文昌閣在揚州汶河路與石塔路,三元路交會的廣場中心。明弘治九年(1496年),揚州府同知葉元在府學之東的市河(即汶河)上建了一座文津橋。萬歷十三年(1585年),兩淮巡鹽御史蔡時鼎在文津橋上增建文昌閣,祀文昌帝君。十年后毀于火,次年(1596年)江都知縣張寧重建。現存建筑是清代遺物。文昌閣,俗稱文昌樓,位于揚州汶河路、三元路交叉處。建于明代萬歷十三年(1585年),因是揚州府學的魁星樓,名為:"文昌閣"。舊日閣上懸有"邗上文樞"匾額。揚州府學文廟建筑,已陸續圮毀,現在僅余文昌閣,閣高24.25米,矗立于廣場中心。文昌閣為八角三級磚木結構建筑,與北京天壇的祈年殿相似。閣的底層,四面辟有拱門,與街道相通,閣的第二三兩層,四周虛窗,皆可輸轉。登樓四眺,遠近街景,盡收眼底。每于節慶之夜,閣上彩燈輝耀街衢,為揚州鬧市的一處佳景。文昌閣現為揚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昌閣高三層,三層重檐呈圓形。閣身八角形,底層外砌磚墻,四面開拱門。二、三層四周設窗欄隔扇,均可輸轉開關。頂為圓形攢尖式,上蓋筒瓦。閣形與北京天壇祈年殿相仿。舊時閣上曾懸有邗上文樞”匾額,并供有文昌帝君,寓昌明儒學文化之意。汶河游船原先可穿過文津橋,蕩入瘦西湖。1952年,因汶河水道久淤,遂填河筑路,文津橋則埋于地下,文昌閣則立于廣場地面。登樓眺望,遠近景物歷歷在目。閣北與四望亭相望,西與唐代石塔相對,組成古樸街景。每逢節日之夜,閣上彩燈齊展,光耀數里,十分壯觀。1962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根據揚州城市建設規劃,在文昌閣廣場上,將象征地恢復文津橋的景觀。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