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行祖師之藥業祖師孫思邈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1 瀏覽次數:次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唐代著名醫學家,是繼東漢醫圣張仲景之后,中國醫學和藥物學的集大成者,其影響之深遠,超越了中國的疆域。
孫思邈的高尚醫德、精誠求實的學風、勇于創新的治學精神好精湛的醫技,使他成為中醫界的一面旗幟和為人的楷模。后世民間崇奉他為藥王”,奉為藥業的祖師,敬若神明,全國到處有他的祠廟,在峨眉山、太白山、江河湖海之間和他的故鄉廣泛流傳著他扶貧助困、救人危險、降龍伏虎、起死回生的動人傳說,不少故事附上了神仙色彩。要先藥王山有他的宏偉壯麗的祠廟和遺跡,敬德為他站班,猛虎甘為座騎,他與龍為友,福佑著一方群眾。形成了歷史悠久的二月二藥王廟會習俗。
孫思邈認為,人命至尊,有貴于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把自己竭盡平生精力完成的醫學巨著命名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一提起千金方”,在孫思邈的故鄉,至今還流傳著一段動人的傳說故事。
這藥王山唐朝叫北五臺山,因有五峰矗峙,峰頂平坦如臺而得名。藥王晚年一直隱居在五臺山的太玄洞里,每天來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藥王年事已高,已過百歲,盡管他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仍覺得力不從心,應接不暇。藥王心想:長命百歲,終有一死。我有朝一日不在世后,就再也不能給百姓看病了,得趕快想個法子啊!”
藥王終于想出了個好辦法:他請來石匠,把自己多年長期積累的珍貴秘方、驗方都寫了出來,讓石匠全都可在一個六冷性的大石柱上,注明每個藥方所治的病癥。他讓人們把這個大柱立在五臺山下漆水河邊的 大路旁。起名就叫千金方”。
藥王去世后,人們要看病就到山下大石旁對癥查藥方,藥到病除,十分靈驗。治病除疾就像藥王在世時一樣方便。人們都高興的把大石柱稱為石大醫”。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