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習俗之臘月二十六
國學資訊2016-06-21
臘月二十六指中國農歷年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六的俗稱;春節習俗之一。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臘月二十六春節傳統民俗燉大肉。 在臘月二十六這一天,各地就有了臘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臘月二十六,…
-
民間習俗之臘月二十五
國學資訊2016-06-21
臘月二十五是中國農歷的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五的俗稱;春節傳統習俗之一。 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在傳統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和民俗是互相依賴的。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臘盡春回,人們度過了漫長的冬天,即將進入到新的一年。按照中國民間的習俗,春節是一元復始的標志,人們對于過年都倍感親切,同時也形成了很…
-
民間習俗之臘月二十四 撣塵掃房子
國學資訊2016-06-21
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傳統習俗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其中,臘月二十三為傳統小年,也稱祭灶日,臘月二十四則為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除舊布新、迎接新年。 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新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中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掃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
-
民俗介紹之正月初二
國學資訊2016-06-21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么,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的思念。 食日晝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
-
漢語吃了英語的"醋"?
國學資訊2016-06-21
目前,英語學習日漸低齡化似乎已是一件見慣不怪的事情,類似學好英語,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言論被眾多家長認可。近日,語文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王旭明通過微博呼吁:取消小學英語課,增加國學教育,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解放孩子,救救漢語!此言一出,一石驚起千層浪,社會各界議論紛紛。 不同聲音 誰才有理? 小時候我在農村長大,當時沒有條件學英語,導致最終高考時只能選擇上大專。所以我知道英語有多重要,我當然會讓我的孩子從…
-
民間習俗之正月初一
國學資訊2016-06-21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 《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 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 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歲旦、歲首…
-
正月初五來歷及禁忌
國學資訊2016-06-21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 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此,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
-
當代中國應將兵學納入國學體系
國學資訊2016-06-21
中國是史書記載戰爭次數最多的國家。豐富的戰爭實踐造就了大批杰出的軍事將領,也催生了極其豐富、深刻的軍事科學,即兵學。兵學是國學題中應有之義。漢代劉歆將國學分為六略,其中就包含兵書略,即兵學。因此,當代也應將中國兵學納入國學體系。 中國兵學的杰出代表,古有孫子,今有毛澤東。從孫子兵法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中國兵學,都植根于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和思想內涵:一是崇尚道義與和平的戰爭觀,強調用非軍事手段來解決爭端…
-
臺灣地區過年民俗之搶頭香
國學資訊2016-06-21
臺灣春節有一個經久不衰的民俗搶頭香。除夕夜除了家家戶戶拜祖先、圍爐吃團圓飯、發紅包外,各大廟宇是最熱鬧的地方。在此等候已久搶頭香的信眾,情緒沸騰,高聲倒數計時。子時廟門一敞開,大家拼命往前沖,各廟天公爐霎時插滿香柱。 每年除夕晚上八九點鐘,全臺各地廟宇都是人山人海。為了子時迎新,晚上11點以前,所有廟宇都要關閉廟門,信徒也要暫時離開耐心守候,就等子時重啟大門迎神。 相傳,大年初一第一個將香插在廟里香爐的,有拔得頭籌、好…
-
“年味”漸失,春節民俗文化將何去何從
國學資訊2016-06-21
內容摘要:春節的種種民俗活動多如繁星,喜慶而各具特色,往往表達著人民對來年的祝福與祈禱。春節民俗充分體現了我國5000年來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春節民俗更是文化遺產的精華部分。很多商家在春節前后大賣各種商品賺錢,很多人在春節暴食暴飲住院,很多人在春節放煙花引起傷人火災事故,而且因為春運更導致全國交通超負荷運轉,現在的春節晚會也一年比一年爛。可是,日益失去傳統文化內涵的春節還有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