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老爺——秦裕伯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fā)布日期:2016-07-04 瀏覽次數(shù):次
俗語講:“到上海不去城隍廟,等于沒到過大上海”,可見老城隍廟在上海的地位和影響。
最早的上海城隍廟前后有三進殿堂,前殿供霍光大將軍,后殿供城隍爺爺和城隍奶奶,中間殿供奉的是上海城隍老爺秦裕伯。城隍是道教的神,是城市的保護神,是“翦惡除兇,護國保邦”之神。
城隍老爺秦裕伯,宋龍圖閣學士秦少游的七世孫。他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一個外地人,怎么成了上海城隍的守護神呢?
那年,黃河暴溢,兩岸堤決,一片汪洋,隨之而來的又是瘟疫,大批災民逃荒,餓死了許多人。有的地方還發(fā)生人吃人的殘酷野蠻事件呢。老百姓逼得沒辦法了,當土匪、做強盜,聚眾山林,僅山東一地,“盜賊”起事就有三百余處。昏庸腐敗的元朝當局,此時也不得不考慮治理黃河方略。經(jīng)地方政府的推薦,秦裕伯作為主管此項工程的工部尚書。秦裕伯身御朝命,肩負民生的生濟重任,深入民眾,實地考察,與民工一起,大興工役,疏浚南河,恢復故道。與此同時,他為求得一方的平安,多次上奏朝廷,要求開倉放糧,救濟災民。秦裕伯還耍些手段,收買人心,勸降盜匪,改邪歸正,他這套為官恩威并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百姓都擁護他,愛戴他,稱他是:“當官為民,深得人心。”
元朝亡后,秦裕伯舉家南遷。據(jù)說曾居住在上海松江一帶。明王朝建立,朱元璋在政治實行大刀闊斧,卓有成效的改革的同時,在大明王朝遼闊的版圖上全面展開了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恢復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的工作。朱元璋急需大量治國人材來振興國家。明朝宰相徐達對朱元璋說:“當今秦裕伯是個奇才,大明王朝需要他。”朱元璋也知道秦裕伯的政績,聽了徐達的話,更加器重他了。于是,皇帝下了詔書,召秦進京做官。可是秦裕伯說,身體不好,不便前來。朱元璋再下詔書,請他出山做官,秦裕伯還是推說,老母年邁多病,需要照顧,一時不能來京。這下,朱元璋火了,三下詔書,秦裕伯干脆不接詔,人躲了起來。朱元璋怒發(fā)沖冠地對徐達說:“他架子真不小,難道還要我皇帝親自出馬去接他不成?”徐達見皇上發(fā)火,只能勸道:“皇上息怒,看來時機還末成熟,我們再等一下,慢慢來。一旦有機會,我們再獲拿他,逼他非來京不可,到那時,則不需再聽他的了。”
秦裕伯是個大孝子,對老母百依百順,小心服侍。一次老母親說:“我來世,樣樣稱心,但有一點遺憾,就是沒能見到皇帝的金鑾殿。”秦裕伯聽了母親的話,心中很難過,因為母親的愿望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秦裕伯苦想了幾天,突來奇招,不如自家后花園建造一座仿金鑾殿的建筑,讓母親瞧瞧,高興一下,以了卻兒子的一番心意。于是,他就在自家后院,建了一座金鑾殿。老母見到金鑾殿,老淚橫流,又驚、又喜、又怕。驚的是自己余生之年能見到與京城一模一樣的金鑾殿;喜的是自己的兒子這么孝順我母親;怕的是此事傳出去是要殺頭的。秦裕伯理解母親此時復雜的感情,他激昂地說:“只要母親高興,孩兒就是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懼。”想不到,這件事果然傳了出去。朱元璋知道了,大笑:“秦裕伯犯了死罪,不想死,就替我做事。看你怕不怕死?”不過,貴人自有福,有人悄悄地告訴秦:“皇帝派員來 查你造金鑾殿之事了。”聰明的秦裕伯連夜將殿改成了金山神廟。巡員一看是座廟,哪來的金鑾殿?秦裕伯躲過了一場災禍。
秦裕伯病故后,明太祖朱元璋特哀而制曰:“裕伯生不為我臣,死當衛(wèi)我士。忠孝兩全,冊封上海縣城隍。”據(jù)說,清軍南下時,城隍爺秦裕伯還“顯靈”過呢。當時,清軍遭到上海人民的強烈抵抗,清軍將領準備屠城。屠城前夜,清將領夢見了秦裕伯,秦警告他不準再殺人,否則他和他的子子孫孫必遭厄運,沒好下場。清軍將領嚇怕了,這才取消了屠城的計劃。秦裕伯在上海百姓中的地位就更加高了。
現(xiàn)在上海城隍廟還是主要旅游景區(qū)之一,每天中外游客成千上萬。游覽城隍廟,聽聽城隍爺秦裕伯的故事,倒也別有一番情趣呢。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