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老尸解仙翁山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7-04 瀏覽次數:次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參與與晉山水相連的河北井陘縣“三套集成”編輯工作時,曾聽到一個傳說:距井陘縣城5公里外的段莊村邊有一座山,叫仙翁山,因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此得道成仙而名。記得當時聽后覺得太離譜了,也就未放在心上,更沒有深究。2005年秋,從事考古研究的許力揚先生與我閑聊,聊至仙翁山時,他說他發現了一張《大元國重修通仙觀記》碑刻拓片,該拓片雖被裁為數十張小塊,但內容齊全。從拓片的內容上看,該碑立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碑記撰文者為金哀宗正大元年狀元、金時授翰林文字、金亡降元后授翰林承旨、資善大夫的王鄂,題額及書丹人為元初重臣史天澤次子、真定順天新軍萬戶史樟。碑中的確有關于張果老的記述,但原文記不的了。我說能否給我抄錄一份,他答應了,且未過幾天就送給了我。碑中記道:
“世傳唐明皇開元末通玄先生張果尸解于此,故以仙翁名其山。”
張果老的生平事跡最早載于唐劉肅所著的《大唐新語》,該書卷十的隱逸第二十三述:
張果老先生者,隱于恒州枝條山,往來汾晉。時人傳其長年秘術,耆老咸云:“有兒童時見之,自言數百歲。”則天召之,佯尸于妒女廟前,后有人復于恒山中見。至開元二十三年,刺史韋濟以聞,詔通事舍人裴晤馳驛迎之。果對晤氣絕如死。晤焚香啟請,宣天子求道之意,須臾漸蘇。晤不敢逼,馳還奏之。乃令中書舍人徐嶠、通事舍人盧重玄,赍璽書迎之。果隨嶠至東都,于集賢院肩輿入宮,備加禮敬。公卿皆往拜謁。或問以方外之事,皆詭對。每云:“余是堯時丙子年生。”時人莫能測也。又云:“堯時為侍中。”善于胎息,累日不食,時進美酒及三黃丸。尋下詔曰:“恒州張果老,方外之士也。跡先高上,心入窅冥,是混光塵,應召城闕。莫知甲子之數,且謂羲皇上人。問以道樞,盡會宗極。今將行朝禮,爰申寵命。可銀青光祿大夫,仍賜號通玄先生。”累策老病,請歸恒州,賜絹三百疋,拜扶持弟子二人,拜給驛舁至恒州。弟子一人放回,一人相隨入山。無何壽終,或傳尸解。
《大唐新語》成書于元和丁亥(公元807年),距開元二十三年,僅81年,當最接近于事實,至于所該述“方技”是真還是朝野做戲另當別論,其所提“無何壽終,或傳尸解”,雖未確定尸解于何地,但從“請歸恒州(井陘舊屬恒州)”、“拜給驛舁至恒州”看,存在著“世傳”張果老在仙翁山尸解的可能性。后晉沈昫的《舊唐書•方技•張果》中,對此范圍縮小到“乃入恒山,不知所之,玄宗為造棲霞觀于隱所,在蒲吾縣”,《新唐書•方技•張果》又對“不知所之”肯定為“至恒山蒲吾縣,未幾卒,或言尸解,帝為立棲霞觀其所”。 蒲吾縣,漢置,“隋大業初,省入井陘縣;義寧初,復置;唐初屬井州,貞觀初復廢入井陘(《讀史方輿紀要》)”,仙翁山是否在當時的蒲吾縣境內,我難以確定,但信史所載與“世傳”已相當接近無異。
如果說唐人的《大唐新語》所載張果老的行為是出于迎合皇帝欲長生不老之心的話,宋人的《新唐書》、《太平廣記》可以說開始將肉體的張果推為虛無入神的張果,推為讓世人膜拜的張果。據《大元國重修通仙觀記》載:通仙觀內“有仙翁殿,像通玄其中……蓋觀廢于宋季”。所廢之觀是不是玄宗所造的棲霞觀不的而知,但就世人對張果老的膜拜應當是國內較早的。而此地對張果的膜拜理由只有一個,即“世傳”張果在此尸解,羽化成仙。對這一點,張果老在已深入世人之心的金初,世人并未提出任何疑義,要不也就不會有“金初至太宗天會間有仙翁杜宗宣奉敕重修(《大元國重修通仙觀記》)”。
張果老為仙,法力無邊,但井陘人并非人人買其賬。在曾被譽為井陘八景之一的乏驢嶺(果老仙跡),建有一觀音張果老堂,明嘉靖甲申年間因發水沖毀,嘉靖六年重修竣工后,庠生郜陳猷寫了一篇《重修觀音張果老堂記》,其記道:
“果其神有靈,當其大水之來,何不神其術而注之,他壑安有能福?其人而又從然,福其來也。昔之去也,車轍事,皆妄誕。其術豈可信耶。”
信也罷,不信也罷,信者信其有,不信信其無。仙翁山因張果尸解而名的真偽,我覺得實在沒有必要去較真,真較起來,也不可能較出個是非曲直。不過,后來通仙觀里走出的那位大師,那位令世人敬仰的有血有肉的大師,也足夠通仙觀自豪了。
大師姓馬,名道全,開州人,其“軀干魁偉,須髯茁壯”。十歲時,“雅慕玄風,弱冠禮清和尹真人”,入道后,“丐食于人者五年,坐環堵者二年”,后來聽說仙翁山通仙觀住持郭信元道士長于篆科神針法,遂“往從之”。 郭信元對其十分器重,“朝夕傳授”,其“盡得其妙”。 “信元卒,眾推君住持”。任住持不久,名聲遠播朝野,“至元二年,符寶郎董文忠薦于上”,元世祖忽必烈于這年冬十二月 “遣太醫郝允中驛召赴行在”。“時上與太子燕王有微疾,君神針所刺,無移時而立立愈,上異之,賜金法服一襲、寶劍一匣,寵御隆厚”。 至元三年二月,其隨世祖至上都,“授館半期救治五十余人,化而歸道者甚眾”;秋八月,“復隨駕來燕”,“詔寓玉陽觀,酒饌所須,皆從官給”,期間,“男女求治者肩相摩、踵相接,君不以富貴貧賤易其志,求者必治,治者必效”,并見到了很少接見教內弟子的玄門掌教真人張志敬,張“器之,署以保真大師之號。
張果尸解屬“妄誕”的話,我想馬道全的事跡當是“保真”的,已過耄耋之年的王鄂在撰寫《大元國重修通仙觀記》時也不會是非不分。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