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與生態人居環境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蓬萊閣自古被成為人間仙境
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以道為根本,以神仙為信仰,是一個重生貴和的宗教。道教的這些特征,使其更加注重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存居處環境。
一、洞天福地:人間仙境的美好向往
道教作為一個以重今生、重現實為特征的宗教,在追尋理想仙境中認識到,三清圣境、天上宮闕,雖然是那么美好,令人向往,但畢竟是得道成仙后才能登臨的,實現人生的美好境地才更為現實。為此,道教建構起以洞天福地為中心的人間仙境。
洞天福地是道教在人間的仙境,也是道教神仙境界的一部分,多以華夏名山為主體,或兼有山水。道教認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眾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煉或登山請乞,則可得道成仙。具體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洞意喻為通,洞天意為山中有洞室可通達上天,并貫通諸山。東晉《道跡經》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福地則意為得福之地,即祥和秀麗沒有災難的地方,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證成仙。
唐朝詩人李白曾作《山中問答》詩曰:“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給名山洞天福地以詩意般的寫照。從生態自然保護角度來說,道教的洞天福地就是最早的生態自然保護區,環境秀美,生長、繁衍著大量的生物種類。而身居其境的歷代修道者也始終關心著山山水水、動物植物的保護,從而為今人留下了一大筆寶貴的生態文化遺產。并成為人們所向往的理想而真實的人間仙境,給人以美好的現實憧憬,使人們對美好生活充滿信心和期待。
二、道法自然:道教教義思想中的生態智慧
(一) 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態整體思想
道教認為,人與萬物有一個共同的本原,就是道。《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教內丹學家張伯端《悟真篇》闡釋為:“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世間的一切皆由道演化而來,萬物皆以道為源泉和存在依據,都分享了同一個道。
道教從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出發,十分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關系。道教認為,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寧,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太平經》說:“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當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長安也。”要安天地,就要認識和掌握大自然的變化運動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因此,《陰符經》開篇即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觀天之道就是認識自然大化的運動規律,執天之行就是掌握和利用自然規律。人類的本領就在于此,所以說“盡矣”。若不懂得自然大化的運動規律,憑主觀意志盲目行事,便如《道德經》所言,是“不知常”,必然“妄作,兇”。故而《陰符經》告誡人們:“自然之道不可違。”
(二) 自然無為與對自然價值的尊重
崇尚自然是道教的重要特征。道教所說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本來如此的、天然的、非人為的一種狀態。道教認為,自然狀態是事物的本真狀態,人們應該盡量隨順事物的自然發展過程,不要以人力去強行改變。《道德經》說:“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人的主觀意志往往不符合客觀規律,一旦輕舉妄動,就有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人類的活動對環境的破壞就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順應自然而不違背自然呢?道教提出的方法就是無為。所謂無為,并不是消極地不作為,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依自然而為,依循事物的內在本性和發展規律,根據客觀條件采取適宜的行動,以無為的態度去為。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指出:“‘無為’的意思就是‘不做違反自然的活動’(refraining from activity contrary to Nature),亦即不固執地違反事物的本性,不強使物質材料完成它們所不適合的功能。”這一見解可以說是深刻地把握了道家道教無為原則的真實含義。
為了在對自然物采取的各種行為中正確地貫徹自然無為的原則,道教主張以道觀物,反對以我觀物。以道觀物,實際上就是從宇宙整體的角度來審視萬物,這樣就能清楚地看到不同物種在生態系統中所處的序列、所起的作用,從而能夠根據自然本身的價值,從生命物種的保存、進化和生態系統的完整、穩定、完美出發,采取符合生態規律的行動。以我觀物,則往往會從自身利益或主觀主義出發,導致干預自然的行為。現代科學已經證明,自然界是按照自身的本性運轉的。為了取得自然平衡,總是通過相輔相成進行調節,形成一個有秩序有規律的統一整體。既然自然是一個統一整體,如果把人為的因素強加到自然中,就必然使自然失去平衡,引起各種不良現象。例如,在一些地方,牧民為保護羊群,組織獵手把狼捕殺光了。由于沒有了狼,兔子等小動物就大量繁殖,有把草原啃光的趨勢。這一事例說明,人類對自然的干預,往往會誘發連鎖反應,有時以意想不到的形式,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
(三) 少私寡欲與適度消費
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養生學的原理,以個體的生命為價值標準,闡明了節欲、崇儉的必要性,將少私寡欲、崇儉抑奢這些道德要求與人們希圖健康長壽的生理需要密切結合起來,將修真之道與養生之道密切結合起來。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認為沉溺于聲色犬馬等感官享受之中,會大大地損害身體。有些人本來可以長壽,之所以短命,是“以其生生之厚”,即放縱嗜欲的結果。因此,老子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道教繼承并發展了道家的寡欲觀。張道陵作《老子想爾注》,要求學道之士“于俗間都無所欲”,“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闡述“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滌除嗜欲,內視反聽,尸居無心”。 道教的少私寡欲思想,對于我們樹立適度消費觀念,以更好地保護和解決環境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人居環境:維護世界過程的自然本性
隨著世界生態危機日益加劇,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環境保護的問題并不是孤立的由工業和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問題,它還與某些世界觀、價值觀和知識體系有著深刻的聯系。古老的道教教義完全可以用來補益世界上現行價值觀念的欠缺。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人類要以地為法則,重視其立身安命的地球;地要以天為法則,尊重宇宙的變易;天要以道為法則,遵循客觀規律。道的法則就是維護世界生長變化過程的自然本性,不用人為的強制方式去破壞這個過程的本來面貌。
第一是知和處和
知和處和就是要人們用心去認識世界萬物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統一性,維護其和諧之美,這樣人類才能長久生存。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含有陰陽兩個方面的因素,有了陰陽的交合才產生了生命,也就是說,只有和諧才會有生機,才能創造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文明。
第二是知止知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道教在生態倫理學方面的又一重要主張。知足不辱,就是要人們樹立起正確的成就觀,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不能貪得無厭.這樣才能避免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知止不殆,就是要求人類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自然界生態環境的承受限度,對那些破壞生態平衡的事情,即使是有極大的眼前利益,也必須自我約束,不要去做。這樣才能避免自然界的報復,避免因小而失大,今得而明失。
第三是寧靜致遠
寧靜才能致遠,寧靜才能虛明,寧靜才能正心,寧靜才能復命。《道德經》說,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清靜以為天下正”。《南華經》則說:“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靜則可以去躁,使人心達到平靜,使環境清新寧靜。
現代社會中,痛苦的主要來源是心理的失衡,浮躁的心境使人無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云淡風輕后才會顯露風景之秀美,平心靜氣時才能與靈魂對話。有人曾說:“越是寧靜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圍的景色和滿天的繁星。”人們若能做到使內心平靜,不僅能更好地洞悉世事的本來面目,更好地化解各種矛盾,也能更好地致力于寧靜生活環境的營造,從而維護好我們生存的人居環境,讓我們的人生充滿安寧與幸福快樂。
洞天福地仙境的美好構想,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知和曰明、知止不殆的思想主張,無不對世人有著深刻啟迪。圍繞著人居環境的話題,當代人曾提出了平衡協調五色空間等說法,即藍色空間水體、綠色空間植被、灰色空間建筑、紅色空間人文、無色空間空氣。但從根本來說,現代人居環境應是人心和諧、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由此,我們必須在心靈深處培植起道性自然無為的信念,并身體力行,建設起美好的生態與人居環境,給人類帶來永恒福祉。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