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備于理:人生第一道美餐是睡眠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次
[導讀]人生,除了生活的方式與內容,更應該關注生命的價值和質量。生命研究離不開養生,養生需從明理開始。
周履靖《四季睡眠歌》
春夏要牢記,早臥早早起。秋冬二時節,晚起要早息。起在雞鳴后,晚在日吐曦。春夏頭朝東,秋冬頭向西;
四季忌北方,有防事不祥。夏勿貪太涼,腎臟氣受傷。冬勿太燥熱,肺陰成疾恙。晚寒多洗腳,不用喝藥湯。
勿露星月下,常臥身遭殃。臥后勿亮燈,點燈不安神。勿對風坐臥,臥風會生病。勿臥潮濕處,精血凝疾病。
不可勞半夜,不臥虧血肝。覺后要舒展,活絡神不散。
譯文
春季夏季務必牢記,稍可晚睡但要早起;到了秋冬時節變換,稍可晚起但要早息;早起應在雞鳴之后,晚起當在日吐晨曦。
春夏睡覺頭要朝東,秋冬睡覺頭改向西;四季睡覺都忌北向,頭對北方防事不祥。夏天睡覺不要貪涼,受涼之后腎氣損傷。
冬天睡覺不要太熱,太熱之后肺氣疾恙。晚上寒冷溫水泡腳,經常泡腳不喝藥湯。不要露睡星月之下,月下常睡身要遭殃。
不要睡后亮窗點燈,光下睡覺不安心神。不要當風或坐或臥,風邪沖身就會生病。不要睡在潮濕地方,精散血凝百病發生。
四時不可勞過半夜,三更不睡虧血傷肝。睡醒之后身體舒展,活絡經血神志不散。
養生旨要
古今中外,大凡正常的人,其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人體器官與生理功能都需要生長、發育、調整、維修,而這一切唯有在睡眠狀態下效果最佳。
睡眠很重要(資料圖 圖源網絡)
《黃帝內經》指出:“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寐。”清代大學者音樂家李漁認為:“睡能養氣,睡能還精,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堅骨強筋。”意大利著名藝術家及發明家達·芬奇贊美:“人生第一道美餐就是睡眠。”美國研究睡眠的專家威廉·得門特還作了這樣比喻:“睡眠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線。”印度最著名的醫生特里吉納指出:“人們之所以生病是因為錯誤的生活方式。要保持身體健康,最大的秘訣在于睡眠,只要睡眠良好,健康狀況九成沒有問題。”中西醫研究都一致表明,睡眠障礙是導致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世界睡眠日”。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睡眠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睡眠質量直接影響到我們第二天的精神狀態,而失眠癥這一二十一世紀的孤獨病也越來越多地成為我們生活的負擔。
有人認為老人本來瞌睡少,其實這是個認識誤區,最能睡的老人才有希望登上長壽之山。因為老人的生理機能減退,易疲勞,更應多睡。人到老年,不易入睡,睡眠時間相對縮短而且易醒,常常夜間睡眠不足白天困倦。60歲以上的老年人失眠發生率是年輕人的3~4倍。為了適應生物鐘規律,中醫有“子午覺”之說(子覺:指夜間11點至次日凌晨1點的時間段要睡覺;午覺:指中午11點至下午1點的時間段要睡覺),這兩個時辰,最是陰陽交替之時,人體往往相應變化,因此最宜休息調整。而且,這時睡眠的質量最好,效率最高。所以,醫生提倡,老年人一定要在晚上10點前就寢,并堅持午睡,對保養身心必有好處。
睡眠需要一定的條件,房間、床鋪、墊褥、蓋被、枕頭種種,都會與睡眠質量直接相關。我們先賢,還發明藥枕,伴人安眠甘寢,欣然入夢。明代醫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苦蕎麥,黑豆皮,綠豆皮,決明子,菊花,同作枕,至老明目。”我們可根據自己的體質體癥,在醫生的指導下,辨證選用選擇不同功效的中藥,如菊花、玫瑰花等花蕊,白芷、川芎等芳香藥,可制成不同功效的藥枕。
菊花決明子可作藥枕(資料圖 圖源網絡)
周履靖這首歌從多個角度提醒人們重視睡眠,要尊重天時,注意環境,克守睡眠法則,遵循睡眠科學,提高睡眠質量,這樣就會健康長壽。
附錄1:
[春秋]《論語》“睡眠”說
食不語,寢不言,寢臥不得多言笑。五臟如鐘盤,不懸則不可發聲。
(《論語》)
附錄2:
[唐]孫思邈“睡眠養生” 訣
半醉酒,獨自宿;軟枕頭,暖蓋足;能息心,自瞑目。
(孫思邈《千金要方》)
附錄3:
[宋]邵雍《能寐吟》
大驚不寐,大憂不寐。大傷不寐,大病不寐。大喜不寐,大安能寐。何故不寐?湛于有累。何故能寐,行于無事。
(邵雍《伊川擊壤集》)
附錄4:
[宋]王安石“睡眠養生”詩
花村幽窗午夢長,此中與世暫相忘。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
(王安石《無題》)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