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單八字心得教你落實楊振基拳法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5 瀏覽次數:次
吾師常關成,隨學楊澄甫宗師次子楊振基先生二十有八春秋,深得其真傳。及振基師公歿,往各地傳拳授業,并將師所傳楊澄甫式太極拳練法及自己教拳習拳所悟悉數奉出,足見其傳師道業之志。
祖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吾輩弟子感念楊家先祖恩澤萬民之德,亦感念吾師弘道之志,故將師近年所傳楊澄甫式太極拳練法整理一二,以供同門共修。然法只是成就功夫的一種善巧方便,難免掛一漏萬。另由于水平有限,感到還未能將師之意表達明白,此非師授之誤,實乃本人理悟之限,望各位同道見諒。
一、里先動,外后動,時間差,須得等
指“時間差”練法。即:先在心,后在身,神為主帥,身為驅使。不能簡單對待每一個動作,每一動之前,都是心意先動,然后才有肢體的動作,也就是從心動到身動有一個時間差,在這個時間差當中要松沉合氣。
騎住線,膝交換(資料圖 圖源網絡)
二、騎住線,膝交換,兩手腳,不見面
指“騎線”練法。即凡步伐都要騎著線,兩腳之間有一個自然襠的距離。人是兩半的,不偏不倚,尾閭中正,不能前俯后仰,不能爬到線上,用線把身體控制住。同時,兩手不能在一條線上,不能形成交叉,兩腳亦不能在一條線上,形成交叉,這樣,襠就開了,就圓了,氣就下去了。
三、要走手,不走肘,膝要定,腳來領
指“走手不走肘,走足不走膝”練法。這是由打法用法決定的,凡與人交手,一般都是先出手相搭,叫搭手不搭肘,搭手是以手為先,不是以肘為先。同理腳的用法與手是一樣的。也就是手和腳從近身處向外出時,是手領肘,肘領肩,腳領膝,膝領胯,這時要把意念放在手或腳上,就好比錘頭一樣,不能靠肘和膝去帶動,肘和膝要固定不動,以利于松肩墜肘和腰胯的放松,做到意氣下沉。
四、下三角,上十字,走平勁,不提氣
指:“下走三角步,上找十字型”練法。即腳下進退時實腳、虛腳,及虛腳的落點要形成三角型,利用三角型的穩定性保持下盤的穩固和平衡。同時在虛腳抬起時兩肩順正與前弓腿要形成十字交叉,以保證在立身中正的狀態下腰的平轉。在由虛腳到實腳的變化中,內要心平,心平才能氣和,氣和才能神聚。外要頂平、眼平、耳平、肩平、跨平、膝平、腳平。不論前進還是后退,都要守住十字把勁走平,以保證氣不上提。特別是兩個腳要平,腳掌要平起平落,不可抬腿過高,翹腳,或耷拉腳尖,避免向前弓壓前膝,向后拉壓后膝,造成前俯后仰,左傾右斜,以免造成氣往上涌,堵塞經絡。不提氣就是氣沉丹田。
心平才能氣和,氣和才能神聚(資料圖 圖源網絡)
五、后拉腰,坐直線,到腳跟,虛實現
指“腰不拉空”練法。即拉腰時要順著前腳內側線直接拉到后腳跟,前腳不空,尚有支撐作用。拉腰時前腳不能蹬,臀部要坐空,不能坐到后膝上,不給后腳掌增加負擔。
六、合住肘,合住膝,腰圓轉,膝不偏
指“合肘合膝”練法。即太極拳的動作不外乎陰陽開合,合是為了開,螺旋纏繞,氣沉丹田都是為了把全身的力量集中起來,形成一個整勁發放出去。所以轉動或發放之前要合住肘,形成兩肘互動,合住膝,弓腿不壓膝,轉腰不別膝,兩膝互動,這樣可以很好地解決膝蓋疼的問題。這也是在時間差當中要解決好的一個問題。同時腰要圓轉,要用意識讓腰從腿上繞過去,走平圓,不是硬轉,不給腳掌增加負擔,轉腰不能轉實腿的膝蓋和腳掌。如此可做到內外合為一氣,渾然無間。
七、用手背,找后背,圓活變,氣貼背
指“手背找后背”練法。即手背后背形成一個圓,手背后背結合練習,不能分,越轉越放松,越轉越圓。能圓活靈變,就可做到牽動往來氣貼背。
神要凝,用耳聽(資料圖 圖源網絡)
八、神要凝,用耳聽,虛領頂,找平衡
指用“耳朵找平衡”練法。從醫學上講耳朵除了有聽的功能,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起平衡作用。腎開竅于耳,而腎又主神明,所以在盤架子的過程中除了要發揮眼睛的平衡作用,還要充分調動耳朵的平衡功能,如能聚精會神用耳朵聽,就能做到虛領頂勁,立身中正,氣沉神凝。
九、外邊順,里邊通,意為主,精氣盛
這是對上述練法的一個總結,如能正確掌握以上練法,外形動作圓順,內里氣血貫通,可做到意為主帥,身為驅使,內外相合,上下相隨,身心和諧,精氣旺盛。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落實楊振基宗師太極拳練法之心得(姜宏)》整理發布,選自“太極文化微信公眾號”,2015年7月17日。)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