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道教考古丨三茅寧壽觀鎮觀七寶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文/劉康樂
據清代杭州地方志所稱,吳山三茅寧壽觀內藏有七件稀世鎮山之寶,即宋鼎、唐鐘、褚遂良小字陰符經、吳道子南方星君像、玉靶劍、七寶數珠、軒轅鏡。
三茅寧壽觀(資料圖 圖源網絡)
據宋吳自牧《夢梁錄》卷八:“觀中曾蒙賜三古器玩,皆希世之珍:一曰宋鼎,乃宋孝武帝之牛鼎,以祀太室之鼎;二曰唐鐘,系大唐常州澄清觀舊物,內庭內帑金帛易以賜之,禁中每聽鐘聲,以奉寢興食息之節;三曰褚遂良書小字《陰符經》,此物宣取復賜賈秋壑。”此三寶為南宋皇室所賜。
宋鼎:祭祀太廟之物
宋鼎,三茅寧壽觀三神御殿供奉徽宗、欽宗和高宗,實際上已具太廟之格,故宮廷以流傳下來的牛鼎重器賜之,以作太牢祭祀之用。
據《咸淳臨安志》,“鼎高尺有九寸,廣尺有咫,兩耳傍出而曲上,三足皆具牛首,鼎外周環如篆籀,腹內銘四五十有一,字傳者謂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八月作牛鼎以祀太室。”鼎上刻有銘文曰:“維甲午八月丙午,帝若稽古,肇作宋器,審厥象作牛鼎,格于位室,從用饗億寧神休,惟帝時保,萬世其永賴。”據此可知,宋鼎當造于南朝劉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為祭祀太廟之物。明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則記為漢鼎,并稱有款識“漢建元三年(前138年)八月作牛鼎祀太室”,不知所出何書。南宋所出諸書皆謂之“宋鼎”,明梅鼎祚《宋文記》有考辨:“按建元乃漢武帝三年,為癸卯,宋孝武帝孝建元年甲午也,且中有肇宋語,志當傳訛而辭小異。”即可知非為漢鼎而為南朝宋鼎。元季三茅觀毀于兵火,宋鼎亦不知所終。
唐鐘:女冠王玊仙所造
唐鐘本常州澄清觀之舊物,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本觀女冠王玊仙所造,“其后忽失所在”,紹興間復出于太湖。澄清觀唐鐘失而復得,亦頗有一段傳奇故事,據《咸淳臨安志》:“紹興間有金聲震于太湖,漁者莫能致,湖濵寺觀爭以舟迎,獨澄清觀迎之,鐘凌波而上,一引即入于舟。丙辰九月二十四日戊午,常州澄清觀女冠王玊仙所造,河東薛此為之銘曰:上德愿而鑄洪鐘,仙圣佑而人天從,霜朝聞兮窈窕,月夜聽而邕容,蓮華生而腰凈,頂衘繞于盤龍,響上聞于天外,聲下徹于九重,庶長空于鬼獄,魔屏跡而潛蹤。”“守臣以獻,賜之觀中,聲徹云表。”高宗賜之三茅寧壽觀,“孝宗朝出金帛、度牒易之,置禁中,每聽鐘聲以為寢興食息之節。”明洪武初重建三茅觀,唐鐘尚在,后“洪武七年三月,錢唐知縣朱復以廢銅镕之。”
三茅觀(資料圖 圖源網絡)
褚遂良小字《陰符經》:道門輾轉流傳
褚遂良為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奉旨書《黃帝陰符經》,有行書大字、楷書小字和草書三種刻本傳世,而永徽五年奉旨所書的小字本最為精妙。據宋樓鑰《跋褚河南陰符經》,其曾“于都下三茅寧壽觀見褚河南真跡注本”,卷后有道士希嚴作贊三十九首,可知南宋時褚遂良小字《陰符經》真跡是在道門中輾轉流傳,“初有道流攜以求售,索價不貲,未幾羽化于觀中,遂為三茅寶藏摹得其本以歸。”三茅觀所藏雖為摹本,亦十足珍貴,宋樓鑰贊其“尤為合作,字至小而楷法精妙。”“景定庚申(1260年),今太傅平章軍國重事魏國公賈似道,以江漢功成入相,理宗皇帝賜內府金幣百巨萬直,固辭,續有旨就觀宣索《陰符經》以賜。”賈似道(1213-1275),字師憲,號秋壑,理宗朝權臣,或謂之奸臣,為朝廷所重用,曾為太師、丞相等,封魏國公,平生好珍藏古玩、字畫等奇珍異寶,因于襄陽抗元有功,理宗欲酬賞,不受金幣財物,乃取三茅觀所藏褚遂良小字《陰符經》以賜,故此后褚遂良小字《陰符經》已不在觀中,流落俗間,下落不明。
鎮觀七寶今盡失
宋鼎、唐鐘、褚遂良小字陰符經,為南宋時本觀所藏御賜三寶,近世方志增“吳道子南方星君像、玉靶劍、七寶數珠、軒轅鏡,以上世傳為七寶,并在三茅觀,今盡失,后人止知有漢鼎、唐鐘、陰符,并七寶之名亦忘之矣。”玉靶劍、七寶數珠、軒轅鏡為道教茅山派驅鬼辟邪的法物,其來歷已不可考,“南方星君像”為唐代畫圣吳道子所畫。紹熙間陸游至三茅寧壽觀,稱“鴻鐘大鼎,華蓋寶劍,褚遂良、吳道子之遺跡,卓乎秘府之珍怪也。”似乎七寶已備,唯不見七寶數珠和軒轅鏡之名。除此之外,三茅寧壽觀太元殿所供奉的三茅君像,為宋徽宗的御畫,殿內并有南宋累朝所賜的御書,“則高宗皇帝《黃庭度人經》、寧宗皇帝“道紀堂”字、理宗皇帝《養生論》。”三茅寧壽觀匯聚奇珍異寶,幾乎成為南宋臨安的一座道教藝術博物館。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作者劉康樂,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