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毀屢建,香火不絕——寧夏天都山道觀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天都山(亦稱西華山),位于海原縣西安州古城西十五公里,從山口循溝進約五里,便可望見一座古剎,這就是天都山石窟。在溝南朝北的山坡上,依山勢筑臺建寺,削壁鑿窟。自溝底而上,有盤山曲徑可以登臨。登陸上山坡,有土地殿和龍王殿,龍王殿下的一泓泉水古稱"觀音湫",今叫龍王池,水從龍頭中涌出,甘冽爽口,朝山之人至此處必飲。
天都山全景
天都山石窟開鑿于宋夏時期,全山共有石窟六座,大小殿宇十三座。當時國內佛教盛行,凡名山所在皆興建寺宇。據舊志載:1046年西夏王元昊在此曾避暑行宮。昔日的天都山寺廟群,挑檐飛脊,雕梁畫棟,高貌輝煌,山巖峻秀,群山環抱,樹木蒼濃,奇峰翠壁,清泉流注,殿宇參差,古洞幽深。
天都山石窟在千年的滄桑中,屢遭劫難,曾數次毀于戰亂于地震,幾次重修。元代以來廟宇頹廢,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毀于戰亂。清光緒癸未(1883年)至戊子(1888年)歷時六年予以重建。民國9年(1920年)又毀于大地震。民國27年(1938年)開始重建,至民國33年(1944年)大體建成。1958年全國大煉鋼鐵,天都山乃產銅之地,遂將廟宇全部拆毀。1980年,張理窮道長上山重建,稱為天都山道觀。
天都山道觀一景
天都山自然形成三臺,一臺比一臺高。道觀建筑順應地勢而成為三個院落。上院幾至山頂,最高處為太上樓,在懸壁之上,地形所限,小巧玲瓏。下面石壁上連開三座石洞,上為玉皇洞,清康熙八年(1669年)開鑿;稍下為觀音洞,1980年重修;再下為祖師洞,乃天都山最早最大的洞窟,長9米,寬5米,高5米,平頂方形。向左沿石峰而下,有鐘樓和雷祖殿。二院有三座石洞,右為子孫宮,左為忠義祠,中間為佛洞。右前為大成殿,巖邊建兩層樓閣,上為魁星閣,下為文昌殿。第三院尚未建好。三院以下有法王閣、靈官殿、藥王殿,山下有蟲蝗、龍王、山神土地等小廟。
天都山道觀側影
近年來,石窟內重塑神佛像,該窟群溶佛、道、儒三家于一體。為了紀念無量祖師的圣誕,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舉行盛大廟會,會期限三天,屆時善男信女紛紛朝山。1989年,該處被縣宗教局定名為“天都山道觀”,為縣級名勝古跡保護單位。2004年,海原縣歸屬中衛市管轄,從此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200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天都山石窟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窟寺修葺得到重視,工程進度明顯加快。
青牛西去道化西華洞天,紫氣東來玄覽東方神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