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山上不老松 百歲道士葉宗濱大師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中國道教大辭典》名人錄部分第373頁載:“葉宗濱,近代道士,生卒不詳。民國十一年至三十年(1922一1941年)在浙江天臺桐柏宮主持道務。精通醫術,常救助病人,樂善施診、施藥,為周圍鄉民所敬重。他還引領道眾廣募資金,用于修繕殿宇,協辦學校,興建石橋,同時三修‘金纂大齋兩宣’宗壇規律,使桐柏宮的香火日益興盛。”
葉宗濱107歲時登山留影 資料圖
走訪道教界傳奇人物葉宗濱
1994年12月1日,筆者專程走訪這位德高望重的道教界傳奇式的古稀老人。
在平橋鎮后村的一家院子,院子里朝西南的房間門開著,隨門望去,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雙手捧著一本《天臺風物》,躺在一把竹椅上,沒戴眼鏡,正全神貫注地在看書,帶路的村民說,那位就是葉大師,筆者隨身帶的相機當即按下了快門,留下了一張難得的老人看書的照片。當筆者向老人說明來意后,老人熱情地向家里招呼道:“來客人啦!”一邊忙給筆者端凳讓坐。因朋友預先已有電話告知他,此時老人正在家里等候。他說,他這是第一次接受采訪。
“一切順其自然,不強求于人”
葉宗濱大師1896年6月2日(陰歷)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他祖籍溫嶺,4歲失去父母,靠乞討過日,9歲時被溫嶺方巖羊角洞道士收留,出家做了小道士。25歲來到中國道教南宗祖庭天臺山桐柏宮,主持道務20年。解放后,在天臺縣平橋鎮后村落戶。葉大師平時生活儉樸,平易近人,飲食起居有規律,用老人自己的話說:“一切順其自然,不強求于人。”這是他一生修煉的座右銘。
學識淵博精醫術 協辦學校為人贊
他沒進過學堂,憑著頑強刻苦的自學,能寫一手好字,學識淵博,精通道家各派經典和歷史典故。他是道教上清派的繼承人,崇尚南宗時期司馬承禎、吳綺創立的自然人性論學說。司馬承禎游弋道教70年,長期隱居天臺山桐柏宮修煉,善于對一些歷史課題凝神思索,他所理解的道德體系,以自然人性論為基礎,注重心性靈魂對道德價值的慧悟,自然天真之性與道德境界的契合,并第一次提出神仙卻是道德真性復歸于自然的人。葉宗濱大師修煉的,也正是這樣“自然天真之性”,一切順其自然,道德真性的慧悟。一生從不強人所難,強求于人。相反,去從自己精通醫術之專長,從桐柏宮到后村,他“樂善施診,施藥,常救助病人,協辦學校,興建石橋氣為鄉民辦的善事幾百上千件,從不收一分錢。因此,深得鄉民的敬重和愛戴。
曾接待康有為和國外名道
1924年3月,康有為偕同屈秧光、張翅、袁祥蘭、張錦文同游桐柏宮時,由葉大師主持進行熱情款待,康有為留下了一首詩:“桐柏全庭繞九峰,夷齊遺像自清風。不必首陽采薇蔗,瓊臺雙閹有仙蓬。”這“自清風”之句,不僅僅是對伯夷、叔齊的回憶,也是對葉宗濱大師的高度評價。同年3月,他又盛情接待朝鮮名道士樸正熙,樸深表感激。這是葉大師在桐柏宮(也是天臺山近代)主持道務期間接待的最高層次的人物和外國友人。
年至古稀 仍竭力重振天臺山道教文化
這位古稀老人,當談到重興天臺山道教文化時說,現在政府非常重視宗教,投資興建寺觀。天臺山是“佛宗道源”,中國道教南宗的祖庭,不能就廢在我們手里。現在關鍵的是要建一座像樣的道觀。桐柏宮是古宮,應該恢復,它是天臺山道源的標志。現在舊地雖然沉在水庫底下了,可是,玉霄峰之上有一處福地洞天宮舊地,自葉藏質結庵后,徐靈府、朱霄異、陳募言等高道在此修煉,陸游、孟浩然等詩人都留有墨跡。如果在那些地方建觀,后有青山作背,前有水庫作天池,確是理想的仙境之地。振興道教,發展我縣的旅游事業就有希望。他表示在有生之年,要為重振天臺山的道教文化盡力。
堅持抄寫道教經典
幾個小時的長談,老人精神一直很好。這時有位村民告訴筆者,別看他是百歲老人了,他還在走村挨戶為群眾看病撮藥呢!從來不收一分錢。他房間的桌子上放著文房四寶和道教經典,一般有空就在家里抄書練寫。如遇上歷史文物等史料書籍,老人會如獲至寶堅持抄寫。他說:“抄寫自有一番樂趣,一能養性,二能理解文意。”這些年來,老人已抄寫了幾千萬字的各種經典、史書和各代的詩詞。老人一直堅持懸臂寫字。以致現在握筆書寫自如,手不抖,字蒼勁有力。說著他就在一張普通的白紙上書寫了一首“松下間童子,言所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唐詩送給筆者留作紀念。這抄抄寫寫的樂趣加上寬宏大度的性格,也許就是葉大師長壽的秘訣吧。葉大師是天臺山上一棵不老松。祝愿他長壽再長壽!
(原題《天臺山上不老松——記近代道士百歲老人葉宗濱大師》,原載《中國道教》1995年04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