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霞元君來歷故事——碧霞元君成仙記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7-04 瀏覽次數:次
相傳,玉皇大帝有一女兒,名叫碧霞。公主長得花容玉貌,美若天仙,性格天真活潑,聰明可愛,因而很受玉皇大帝嬌寵。但小碧霞生性頑皮,常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來。
有一次,她偷偷越過金碧輝煌的金闕云宮靈霄寶殿,進入太上老君的煉丹房玩耍。小碧霞對煉丹爐感到很神秘,想看看里邊到底有些什么玩藝兒,但一不小心,將玉皇大帝的煉丹爐碰翻了,煉丹爐里的仙丹頓時滾了一地。小碧霞出于好奇,吞吃了幾粒。
煉丹爐是玉皇大帝的心愛之物,丹也已經煉了多年,幾近成熟。玉皇大帝知道后,怒不可遏,一氣之下,將小碧霞逐出了天庭,打入了凡間,要其受苦受難,待獲取正果后再回天庭。
玉皇大帝下了旨,又覺得有些后悔:碧霞小女雖然偷吃了自己的心愛之物,觸犯了天規,但她畢竟還小,是一不小心所為,將愛女打入下界,著實有些不忍心;再說,女兒被慣成這個樣子,自己也有責任。但帝命已下,又不可隨意收回。
玉皇大帝犯了難,思索良久,終于想出了一個兩全之策:派一武藝高強的天將隨其左右,暗中保護女兒的安全。
夢吞鳳月九龍臨盆
下界有一國君,是一位開明皇帝。他治國有方,安民有策,公正嚴明,深受老百姓擁戴。在他執政期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既無國憂,又無外患,老百姓過著無憂無慮、豐衣足食的生活。皇后也知書達禮,是一位有名的賢德皇后。皇后長得眉清目秀,美若天仙。朝臣們對皇帝的治國之道,尊崇有加,佩服得五體投地。
一天夜晚,皇后正坐在床邊,等著丫環送茶,朦朧之中做了一個夢。她夢見天瑩凈靜,一塵不染的夜空,九只鳳凰圍成一團吞吃月亮。這九只鳳凰吃完后就鉆入了自己的懷中,天空頓時一片黑暗。
皇后被夢驚醒,再也不能入睡,三個月后身感不適,經御醫查看,原來皇后已身懷六甲。報知皇上,皇上喜不自禁。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但皇后懷孕十個月后,仍不見“動靜”,皇上皇后都非常納悶,請來御醫望聞,也不知所以然。
又過了兩個月,一天夜晚,皇后忽感腹部疼痛,知是將要臨盆,丫環侍女都忙個不停。這時,天空忽然烏云翻滾,欲雨不雨,九條巨龍高懸空中,口吐白練,“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緩緩灑落在為皇后生產準備的木盆中。皇后在一陣劇烈的疼痛過后,一個天真可愛的女嬰降生到了人間。
這一天是古歷四月十八日。女嬰的降生之時,也就是碧霞的下凡之日。接生婆將女嬰包好后,送給皇帝觀看,并請皇帝給女嬰取一個名字。皇帝見后非常高興,斟酌良久,取名“千花公主”。
書房誦讀煎藥奉母
“千花公主”降生人間后,在皇后與奶媽的精心護理下,茁壯成長。小公主天資聰慧,三歲誦讀,七歲寫詩答對,樣樣都行,后請名師指教,進步很快。十幾歲后,“四書五經”樣樣皆通。這些進步早已被皇后、皇帝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兩個人看著孩子的聰明靈巧而暗自高興。
有一年,千花公主在專心學習之時,皇后突然身感風寒,高燒不退,經多方郎中調治,病情不見好轉,在萬般無奈之下,千花公主為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四處求醫,最后求得一泰山道人診治,這道人醫術高超,為皇后開了處方。千花公主親自為母抓藥、煎藥,侍奉得無微不至,皇后的病漸漸痊愈。
從此,千花公主對道學產生了興趣。
辭朝修煉別母入山
千花公主在尋醫救母的過程中,踏遍了千山萬水,走遍了鄉村、山寨和府州的縣衙,看到了社會上各種不平的現象和在水深火熱中受苦受難的黎民百姓,目睹了社會上爾虞我詐的市儈小人和仗勢欺人的社會惡棍,從這些活生生的事例中,她受到了啟發和教育,蒙發了學道救世、普渡眾生的意念。千花公主見皇后病愈恢復了健康,向父皇和皇后說明自己的想法,證得雙親同意,辭別雙親入山修煉。
樵夫指路飲餐松子
千花公主懷著一顆救世為民,普渡眾生的良好愿望,含淚告別雙親,踏上進山修煉之路。她聽說泰山的天空山“黃花洞”很美,是出家修煉的絕妙去處。她沿著崎嶇不平的小路,朝泰山走來。走著走著,由于山石陡峭,人煙稀少,森林茂密,山間羊腸小道時隱時現,不一會兒就迷失了方向。
千花公主正不知往何處走時,一時著急萬分,就在這時,玉皇大帝下派的仙人,化作一樵夫,肩挑山柴,出現在茂密的森林中,口哼著泰山信天游小曲向千花公主走來:“哎喲來喲,哎喲來喲,山上白云繞山間來喲,山澗溪大川喲,森林茂密神靈在喲,在家生活千般好來喲,那知在外事事難……”歌聲由遠而近,朝千花公主方向傳來……
千花公主看到樵夫大哥向自己走來,高興得忙迎上去問道:“請問這位大哥,去天空山黃花洞該如何走?”
樵夫很熱心地告訴她說:“沿這條小路向前,走九十九條山間小路、越九十九座山峰,翻九十九道山梁,看到古松蒼翠,林深似海的地方,就是天空山黃花洞。”說完挑柴而去。千花公主按照樵夫所指的方向繼續前行。由于她長途數日,沒能得到很好的休息,身體有些勞累,再加上又渴又餓,只好停下來,走到一棵大樹下一面休息,一面揀食松子充饑。
中途遇寇古洞修真
千花公主餐食松子后,精神煥發,疲勞已解,體力大增,覺得渾身輕松,心中非常高興,稍加整頓行裝,便沿著樵夫所指引的進山路線繼續前進。
千花公主心中格外高興,她邊走邊欣賞著山間的自然美景,邊走邊看蜂蝶起舞之姿和百花競放之態,嗅著微微春風送來的陣陣芳香,聽著山澗的潺潺溪水和瀑布傳來的轟鳴……
千花公主正在觀賞大自然的美景之時,突然從山林中竄出兩名山寇,攔住了千花公主的去路,進行百般刁難和污辱。千花公主好言相求,都無濟于事。就在這千鈞一發的危險時刻,暗中保護她的天神,施展仙術,將二寇趕走,才使得千花公主脫離危險(實際上這是上天考驗千花公主修道之心是否真誠所為)。
千花公主脫險后,氣不減,志不移,繼續朝著修煉的洞穴進發。經過數日的艱難攀登,終于來到泰山后石塢天空山黃花洞。
這黃花洞位于泰山后石塢。后石塢是泰山絕妙之處,到處是千姿百態的古松,有的側身絕壁,有的直刺云天,有的橫空欲飛,而這萬頃松林經山風推波助瀾,松濤陣陣,使岱陰石塢越發驚險幽奧。這松濤連同那古洞清泉,瀑流溪潭組成一曲神奇的交響曲,扣人心弦,讓人陶醉。
有詩贊曰:?
石塢松圍萬頃蔭,紆回鶴徑入蕭森。
凌晨海霧平清澗,向夜江濤卷碧岑。
脂落懸崖收圃藥,響連幽洞聽鳴琴。
耳根何幸塵緣洗,謖謖猶聞太古音。
另有詩贊曰:
石塢何年辟,奇觀造化鐘。
庭無丹灶活,門有白云封。
古洞滋靈液,危巖掛怪松。
可同書法論,入妙在藏峰。
黃花洞是天空山下的古洞之一,西有“黃花洞”,東有“蓮花洞”。黃花洞因四周多黃花而名,系寬闊天然石洞,洞頂滲水成珠,串串落入洞底深池,叮咚作響清脆悅耳,故名“靈異泉”。又傳松鶴常來此飲水,又名“來鶴泉”。這里因背陰天寒,終日云霧繚繞,瞠目縱眺,猶如削鐵,奇峰千朵,前有夷地可半畝,入其中窈然而深,朗然而虛明,石竇涓涓,凝結玉柱大十圍,高丈余,晶瑩可鑒。有詩贊曰:
洞名黃花冽清泉,六月寒冰堅玉柱。?
疑是石髓自空流,倒瀉巖穴成石乳。
這千花公主為什么選擇“古洞修真”呢?原來,道學認為“洞”者,“通”也,上通于天,下通于地,中有神仙幽相往來。天下十大洞,三十六小洞,居乎太上磅礴之中,莫不洞洞相通。又有神真往來,無有窒礙。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則人一身之中,亦有洞者,頭有九宮,上有寥天,共為十大洞天,柱骨二十四節,共十二重樓,共三十六洞,上通泥丸之九天,下徹尾閭之九地,中有真氣幽相往來。是圣人與虛極靜篤之中,斡轉璇璣,神通氣洞,上于天通,所謂三宮升降,上下往來無窮者也。
白猿獻桃雀巢筑頂
千花公主費盡周折,歷經數年的長途跋涉,經受了無數次考驗與磨難,沖破了各種艱難險阻,終于到達朝思暮想的天空山黃花洞,按照道家無私無欲,安寧不動,塵埃不入,邪惡不生的規則和靜坐入門之大法,碧霞元君雙腿盤坐靜如神,兩手結定意靜心。?
頭正頸豎盤腿坐,閉口叩齒笑容真。?
雙目垂簾凝視靜,兩耳反聽聞聲心。?
腎脊豎真懸錢掛,兩肩略平展胸身。?
胃不下垂提縮近,深吸長呼細勻醞。?
神心不凝系離偏,打坐前后功若干。?
按摩導引俯仰伸,揉打張拍叩鳴津。
千花公主在洞中虔誠修煉,很快進入到“身心意合”之境界。
相傳,千花公主來泰山天空山黃花洞修煉一事,早被在泰山修煉多年的白猿知道,白猿為超度她早日取得正果,前來獻桃,并日夜守在洞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精心照料。
白猿獻桃,據《仙術秘要》卷記載,靈芝、仙桃視為仙家修煉食用之妙品,初入道家修煉者,視為極品,它質清無渣,滋營豐富,它既能解辟谷前的痛苦之感,又能助修煉者功力的提高。雖然說道家辟谷服水,餐云吸露,那是成功之后的事,初練者必須有外部的支持與扶助,方能成功。
在白猿的精心照料下,千花公主不久就進入了道家所崇奉的無念無欲之“靜眠”境界。為此,山雀在她頭上筑巢,她不厭,糞布全身,她不煩,達到一切為“無”之境地。
隨著修煉的深入和時間的推移,千花公主的修煉之功達到一定的境界,同時,在她頭上筑巢的山雀也繁衍出自己的后代,并逐日長大,其胃口也越來越大,雄雌兩只山雀成天飛來飛去忙個不停,還是滿足不了子女們的需求,嘰嘰喳喳吵個沒完,它們的吵鬧使千花公主無法靜心修煉,一氣之下,棄巢而走,去尋找修煉的最佳境地。
她出洞后行走不遠,忽見前面有一塊巨石擋住了去路。那巨石形如彎弓,高大無比,從彎弓的縫隙中有水珠不斷滴下,砸在底下的巖石上。由于日久天長,巨石已被水擊穿。
千花公主繞過巨石再往前走,不遠處,見一位老者眉清目秀,鶴發童顏,站在山澗溪水之旁,用根粗鐵棒,正在蘸水研磨。
千花公主見后問道:“老伯,您老這么大年紀了,蘸水磨這根鐵棒干什么?”
老者慢吞吞地說:“在磨針。”
千花公主聽后非常驚訝:“這么粗的鐵棒,什么時候才能磨成針?”
老者答曰:“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
碧霞元君聽后豁然醒悟,心想:滴水能穿石,鐵棒能磨針,只要功夫到,理想變成真。為此她重返古洞,重新修煉。
沐浴溫養臨流洗心
千花公主經仙人的點化后,慧覺蘇醒,徹底拋去了心中的雜念,急忙返回原洞。
在返回的途中,她對自己的修道之心不專進行了懺悔,認識到“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一千古名言。
有道是:“苦海奈河,總是情波欲浪。接引穢濁之魂,俱入光明之界。必先洗蕩穢塵,然后引靈朝真。”
為彌補自己的過失,創造條件重新修煉,以便取得正果。她走到山溪旁:口念《沐浴咒》:
元皇上帝駕祥云,蘭溏花池放光明,
拔罪天尊垂救苦,眾魂沐浴禮慈尊。
蓋聞,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東林之波,內可吐其故,外可蕩其瑕。齋沐以祀神,持水告冥司。香笥玉女,官帶靈神,沐浴局中,合屬威靈,爰今召告,請將沐浴牒文。恭對敷宣。
碧霞元君上岸就于壇前,再念《沐浴咒》:“太乙神水,天一之精。開明三景,梵氣流井。云泉甘露,金真降臨。變化浴室。天地同清。內外同蔭,香霧盈盈。今霄沐浴,道氣光明。”正是:涌涌九龍水,浩浩九天霞,能消前生罪,來歸有善家,心修無上道,手捧逍遙花,形體皆沐浴,足下彩云發。
沐浴已周,形體已凈,華幡飄召,受度靈魂。請靈魂出沐浴堂。亡魂即出沐浴堂,滌除塵津變形藏,好將衣冠嚴整肅,皈依朝參大法王。
碧霞元君通過清身沐浴,洗去了身上的俗塵和心內污垢,煥發出了昔日的美麗青春。巧借陽光與凈水,溫養自身之潔凈,盡將平時憂悲思慮,艱苦之心,執著貪愛之念,倏然脫去,渾無一絲牽掛。
乾坤交媾火煲薰蒸
千花公主經過一番洗心滌慮和清污排垢后,感到自己的道心得到凈化,靈魂得到清理,恒心得到鞏固。
有道是:“身中離精坎(腎,)氣皆屬凡鉛”。直到坎離(心)交媾,真陰真陽會合,生出一點真陽來,才算先天真鉛種子,然未得明師口訣,縱使勉強把持,也只可以圖色身,到下元充壯,久心傾泄矣。學人得此陽生,只算一邊工夫,安望結胎成圣,惟將此陽氣此至上升,復合風雨同周身之陰精,更與泥丸絳宮之神髓靈液交合為一體,此正為“東家女(木汞),西家郎(金鉛),夫妻配合入洞房。黃婆勸飲醍醐酒,每日薰蒸醉一場,此乾坤交而結丹。”
千花公主重返古洞后,排除所有干擾,拋去一切凡念,無怨無悔,不分晝夜,不管春夏秋冬,她始終恒心不改,道心不移。為此她的修煉功力進一步得到提高,初步達到“乾坤交媾、陰陽相通”之境界。
金丹發現蟾光吐丹
千花公主在黃花洞的修煉,已經進入一個較高的境界。在她的勤奮努力下,自己的內功逐步增強。
一天,千花公主發現自己的氣液造化,氣變而為精,精變而為珠,珠變而為汞,汞變而為砂,砂變而為金,并能彈吐體外,又能隨即收回。碧霞元君知道這就是道家修煉的“金丹發現”之境界,高興得不得了。
據說,“金丹”是道家所煉的不死之藥。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卷下:“還丹可入口,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服食之,壽命得長久。”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金丹》:“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若煉到“蟾光吐丹”之境界,則是煉丹的最高境界。“蟾光”即“月光”,在西方為金氣,比喻元精之光華。《悟真篇》云:“八月十五玩蟾輝,正是金精壯盛時。”“若問真鉛何處是,蟾光終日照西川。”
千花公主為提高自己的功力,在夜深人靜的蟾光下,吐丹苦練,時間不長,功力倍增,達到了“精化為氣,身之不動;氣化為神,心之不動;神化為虛,意之不動”的“身心意”自如,“精氣神”閉合的“三元合一”之境界。
取坎填離慧劍定息引龍入化
千花公主修煉的功力達到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坎(腎)能全精保氣而不枯;離(心)能定神煉真而不昧,心腎既濟,神氣相交。
《周易參同契》曰:“坎離匡郭,運轂正軸”。清袁仁林注:“在人之坎離,則心腎呼吸,往來運用者是也。以心之元神,降于下部正中,則是陽入陰中而成坎矣。”千花公主靜修古洞之中,逐步達到了上層境界。
在這種情況下,千花公主為提高自己的功力,不斷交換修煉場所,由洞中轉移到深山之中、瀑布溪流之旁。雙腿盤坐,兩手相結,雙目垂簾,慧劍定息(慧劍:繞舌,舌為劍也)。據《觀身品第四》記載,身緣清凈,奈之覺慧也。就這樣經過數日修煉,使她的功力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更進了一步。因此身體周圍發出了萬道光澤,是為“道光”,使得任何來犯者不敢靠近。
千花公主又經過數年的修行磨煉,功法達到脫胎、脫凡、跨入仙界之境。但她并不滿足自己,一時一刻也沒有停止自己的修煉與磨煉。她經常獨自坐在瀑布溪水邊、古松奇石之旁進行靜心修煉。她在整個升級修煉之中,遇到了很多艱難險阻,克服了人們難以想象的困難。最后達到了心腎相交,真水下降,真火上升,水火結合,龍虎交媾、“脫胎入口功通圣、無限龍神尺夫驚”的境界。
三家合一嬰姹合一
千花公主為自己修道成仙的信念,鍥而不舍,為提高和深造自己,她繼續按照修煉大法的總綱要求進行苦練,使自己的“身心意”、“精氣神”合在一起。她聚精會神的盤腿打坐在山澗瀑布之旁,閉目垂簾與萬花叢中,雙手結定,身心意合,精氣神合地不分晝夜精心苦練,功力又上升到“三家相見、嬰姹合一”的新境界。
“三家相見”乃內丹術語。《性命圭旨》云:“身心意,謂之三家。三家相見者,胎圓也。精氣神謂之三元,三元合一者,丹成也。情合性,謂之金木并;精合神,謂之水火交;意大定,謂之五行全。然而精化為氣者,由身之不動也;氣化為神者,由心之不動也;神化為虛也,由意之不動。心若不動,則東三南二同成五也。身若不動,則北一西方四共之也。意若不動,則戊已還從生數五也。身心意合,則三家相見結嬰兒也。”“結嬰兒”,即假名純一之意,亦即一含真氣也。《中和集》:“三元混一,此所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圣。凝情合性,謂之金木拼;精合神,謂之水火交,意大定,謂之五行全。”“嬰兒”即金丹或丹母的代稱。
“嬰姹合一”是道家內丹術語,嬰兒喻肝氣,姹女喻肺氣。在《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中,丹陽問“何者是嬰兒姹女?”祖師答曰:“嬰兒是肝,姹女是肺,此為嬰兒姹女也。《道樞》卷五《百問篇》中,純陽子曰:“嬰兒者,曰異鉛、曰金光、曰金精、曰靈根、曰玉壺、曰玉爐、曰北海之龜也。”《道書十二種,象言石疑》:云“嬰兒出現,圣胎脫化之謂。圣胎者,色身中又懷一法身也。脫化者,色身中又生出一法身也,因其色身又生出一法身,如凡婦十月懷胎生出一嬰兒,故以法身名嬰兒。嬰兒出現,身外有身,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躲過輪回,與天地同歸,與日月同庚矣。”
移爐換鼎內外丹成
“鼎”“爐”指外丹家的煉丹器具,也稱“天器”、“登瓦”、“陰體明蓋”、“赤色門”、“外神水”、“華池”、“神室”、“丹舍”、“金鼎”、“神廬”等。但在被內丹家借用后,“爐”即非爐。道家認為“上品丹法以神為爐,以性為藥,以定為水,以慧為火;中品丹法以神為爐,以氣為藥,以日為火,以月為水;下品丹法以身為爐,以氣為藥,以心為火,以腎為水。”“鼎”也非真鼎,據《樂育堂語錄》:“金鼎非真有鼎,玉爐非真有爐,亦無非神氣合一,凝聚于人身元氣,即男子媾精之所,女子系胞之地也。然也不可死死執著此處烹煉也,不過以人身元氣,自一陽來復,神氣交會與此,歸根復命于此,烹煉神丹,采取歸來,亦離不得此,除此而外,別無修煉之處,若執著此處,未可以成神胎也。”內丹借用外丹名詞比喻人身某一部位。
“換鼎”是說在行功中存采藥物于下丹田,至藥足條件具備,可移守于中丹田,進而至上丹田,稱此為“換鼎”,元玄全子《諸真內丹集要》卷下《青霞真人內用秘文》:“十月胎成,移入泥丸,謂之換鼎。”
“內丹”,與礦物所煉外丹相對而言。即修煉龍虎、胎息、吐納之術,把人體當爐鼎,人體內的精、氣為藥物,運用神去燒煉,可使精、氣、神凝聚于丹田。也指清心寡欲。《玄中直指萬法同歸》云:“五氣不謬,五情不思,五味不貪,不欲不染,六根清靜,方寸澄徹,便是真丹”。
“外丹”即指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藥物,以配制服餌長生不死的金丹。金丹分為“神丹”、“金液”、“黃金”三種。
修煉者要達到“身心合一、元神、元氣混融,性情成片”之境界,便為“內外丹成”。千花公主在修煉道法日趨增進的基礎上,仍勤學苦練,有時她坐修于古松之下,或移爐與溪水之旁,雙腿盤坐,手持佛塵,雙目垂簾,靜坐在天空山黃花洞外、九龍崗的古松樹下,以虔誠之心移丹與體,還鼎與爐中,內外結合,出神入化,道法劇增。
千花公主為進一步增進自己的功力,以便適應古洞的環境,她不斷地變換自己的修煉靜地,有時古松下,有時瀑布旁,有時懸崖處,有時溪水邊。修煉無準處,行蹤難找尋。在她修煉時,運用自身的功法,將內丹移出體外,又用自身的真氣取與丹爐之中。就這樣反復演練,使功效倍增,達到了“身心合一,神氣混融,情性成片,內外丹成”的境界。
道判兩儀和合四象
《周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指天、地。“四象”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青龍于五臟為肝,開竅于目,藏魂;白虎于五臟為肺,開竅于鼻,藏魄;朱雀于五臟為心,開竅于舌,藏神;玄武于五臟為腎,開竅于身,藏精。“和合”指精、神、魂、魄四者諧和于中央脾意土,《性命圭旨》:“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聞則精在腎,舌不動而神在心,鼻不嗅而魄在肺,四者無漏,則精水,魂木、魄金、皆聚于意土之中,謂之和合四象。”
千花公主在“內外丹成”后,為進一步加快修煉的步伐,她不斷更換修煉的靜地,由懸崖之下,轉移到溪水之旁,幽靜之處。雙腿盤坐,雙手舉起,雙目垂簾,吸氣于丹田之中,提真氣于天門之上,用“精氣神”三元合為一體,將內丹擊于空中,與天地兩儀相接,與人地天相合,使陰陽相生相克,以此為契機,將天地人溝通,靜修數年,最后達到“元玄全子”。象《諸真內丹集要》卷中所描述的那樣,“以精氣喻龜蛇,以身心為龍虎,打成一片,謂之和合四象”也。
千花公主將天地兩儀溝通,人地天融合后,又轉移了修煉靜地,用自己的功力,將龍鳳虎龜聚攏一起,按規則旋轉,以便來提高自己的功效。
聚火載金陰神現象
千花公主的修煉功法達到上乘后,又經數月修煉,使自己身邊金光四濺,功法自如,達到了“敘周天運轉,烹藥煉金”之境界。千花公主按照達摩、海蟾二祖師的“吸舐撮閉”的聚火載金之法進行修煉:鼻中吸氣,以接先天;舌柱上腭以迎甘露;緊攝谷道中提,明月輝輝頂上飛;寒兌垂簾兼逆聽,久而神水落黃庭。待其鉛華吐白,玄珠成象,電光爍處,則窈冥之后,恍惚之間,一陽爻動之時,便成金丹之母。
經過較長時間的日夜演練,千花公主已經修煉到使自身不動,身形不能顯現于陽世,靈魂出竅,懸于空中,能先知先見勝于人。
靜夜譯經與虎同眠
千花公主,自功德圓滿后,為了教化狼、蟲(蛇)、虎、豹,鼠、猴、鬼、妖,她用自身的功法,將它們攏到一起,聚在山腳之下,溪水之邊,古洞之處,在夜深人靜之時,苦口婆心地給它們講經說道,教化它們棄惡從善,以獲正果。在她給狼蟲虎豹、鼠猴鬼妖講經時,上天派天兵天將、山神、土地暗中保護她,經過數日的譯經宣道,泰山上的異類受益匪淺。通過對它們的耐心說教,初步達到與虎溝通的目的,因此千花公主通過異類的說教,使它們受到啟發,野性大減,溫順恒然。相互溝通,與虎同眠。
五氣朝元
“五氣朝元”乃修煉者入真靜時的一種境界。五氣一曰天地五行之氣:東方青氣、南方赤氣、西方白氣、北方黑氣、中方黃氣;一曰有礙養生的五種情緒:即喜怒哀樂欲。“元”即丹田。《太上老君清靜經圖注》:“欲念不生,則入真靜。三花自然聚頂,五氣自然朝元空于喜,則魂定,魂定而東方青帝之氣朝元;空于怒,則魄定,魄定則西方白帝之氣朝元;空于哀,則神定,神定而南方赤帝之氣朝元;空于樂,則精定,精定則北方黑帝之氣朝元;空于欲,則意定,意定而中方黃帝之氣朝元。故曰五氣朝元。”
千花公主自功德圓滿后,為普渡眾生,教化育民,始終如一,有時為提高自己的功法,她獨自一人盤坐于清靜之處,雙目垂簾,兩手結定,閉口叩齒,心亦內收,使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高度集中。達到了“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聽而精在腎,舌不味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魂(魄)在肺,四肢不動而意有脾”的境界。
水火既濟魂魄歸真
千花公主的修煉,其功力達到五氣朝元后,但她還是不間斷自己的修煉功法,以便做到盡善盡美,出神入化之境界。
她在天空山懸崖下,僻靜之處的水溪之旁,靜坐凝神,祛除萬慮,一念規中,默調其息而符候之。至亥末子初,陰極陽生之時,腎中一陽之氣,忽爾發動,水火之性,相互含孕,水中有火,火中有水,仍乃陰包陽,陽中抱陰。
她根據季節的變化而隨之變動,有時在洞內,有時移居古洞之外,有時魂魄云游于體外,變化莫測,有時一靈真性,既落乾宮,便分魂魄。魂在天心,陽矣,輕清之氣也。此自太虛得來,與元始同形,魄、陰也,沉濁之氣。附于有形凡體,魂好生,魄望死,一切好色動氣,皆魄之所為,即識神也。有時她還將元氣,元神。《悟真篇》:安爐立鼎法乾坤,鍛煉精華制魂魄,出竅歸真,凝魂聚魄之境界,靜修于古洞之中。
指點曹公皈依從正
相傳,千花公主修煉功滿后,為實現她救世、救民、普渡眾生、教化于民的夙愿,她放棄了多年的古洞僻靜生活,回到了民間,與民眾相處在一起,借機向黎民百姓傳播道教法則,提高他們的覺悟,用現身說法感化和教化人民,使人民群眾懂得做人的道理。
有一回,正當她在鬧市區給黎民百姓講經布道,很多圍觀者聚集一起,聆聽她的教誨。她所講的經卷之道,由淺入深,奇奧無窮,聽者出神入化,廢寢忘食,受益匪淺。一次,當她講到道法精辟之處,突然,闖來一位身穿長袍、系絲帶、腳蹬云靴、身高三丈、虎背熊腰、滿臉絡腮黑須,猶如兇煞之神的大漢,走近后,虎目圓睜,雙眉倒立,口出穢語,進行百般污辱。這時千花公主不急不躁,耐心勸解,用道法感化于他,使他早日覺慧,棄惡從善,以便達到道家的“皈依從正”的境界。
《玉女傳》云:千花公主功德圓滿后,在曹公的指點幫助下,認真誦讀了《碧苑壇經和龍門心法》中的“心法真言、皈依三寶、懺悔罪業、斷除障礙、合絕愛緣、戒行精嚴、忍辱降心、清靜身心、求師問答、定慧等待、密行修真、報恩消災、立志發愿、印證效驗、保命延生、闡教宏道、濟度眾生、智慧光明、神通妙用,了悟生死、功德圓滿、參悟玄機”后才逐步皈依從正,名列仙班,獲得正果。
負駕飛升南天應召
千花公主經曹公指點后,受益匪淺,又經數年的修煉,其功力達到至高。曹公根據她的修煉情況和她教化世人的經過報知上天經玉皇大帝審閱批準后,在曹公的幫助下,得道飛升上天,進入天庭。當她(他)們到達南天門時,上天的各路仙人和天兵天將列隊兩旁,夾道歡迎她學成歸來。這時,由上天的傳令官,宣讀玉皇大帝的圣旨,封千花公主為“碧霞元君”,主持東岳泰山之事和民間蒼生。
千花公主受封后,辭別眾位仙君和玉皇大帝,離開天庭返回泰山。在她返回的途中,看到人間的一切災難,如老幼殘疾、孤寡呆獨、瘟疫流行、缺醫少藥、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尸骨遍野的場面,又看到旱魔、蝗災、水魔、風魔和凍暴帶來的自然災害沒有征服,為此她牢記心中,立志要改變現有的一切,拯救出在水深火熱中的泰山周邊的黎民百姓。
分身感化崇祀千秋
千花公主被封為碧霞元君后,在返回的路途中,看到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回到泰山后,自己下定決心,要改變人間的這些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和大自然帶給人們的一切災難。為此,她靜坐在泰山蓮花峰處,雙腿相盤,雙目垂簾,雙手結定,將身心意合為一起,用內功將自身分為千萬,行走與鄉里,施舍于民間。有的治眼,有的治疹,有的送子,有的催生,有的治病,有的治災,有的管洪水,有的管蝗蟲,有的管甘露,有的管風暴,還有的降福與黎民百姓。由于她時時處處想黎民所想,急黎民所急,幫黎民所需,時刻保佑泰山周邊的黎民百姓的安危,做到了“神靈默佑,有求必應”。
因此,她在人們的心目中,威望越來越高,名聲越來越大,越傳越遠。崇拜和信仰她的善男信女遍布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有華人居住的地方。每年的舊歷四月十八日,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生日這一天(從古至今),人流如潮涌上泰山。所有的善男信女們和道家忠實信徒,手提供品與紙香,徒步上山,給泰山老奶奶做壽,并請求老奶奶保佑普天下的黎民百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家合業興,后人曾有詩贊曰:?
千人振衣崗,黃河如海流。
喇叭通天響,日食百雞宴。
還曰:?
香燭歲歲伴天照,玉帛金紙滿地飄。
善男信女來朝山,紅燈萬盞徹夜燒。
這些朝山祭祀的場面,都是歷史的事實,崇祀千秋的寫照。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