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四呂祖圣誕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7-04 瀏覽次數:次
四月十四,呂祖圣誕。 呂巖即呂洞賓,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師,原名呂喦("喦”或作“巖”、“巖”),字洞賓,道號純陽子,于唐德宗貞元十二載丙子年(796年)農歷四月十四生于永樂縣招賢里(今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是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相傳于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
他本名紹先,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四月十四日巳時,出生于河中府永樂縣(今山西芮城)。自幼好讀,淹博百家,但三舉進士不第。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已四十六歲的呂紹先又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遇見上天仙使鐘離權。鐘離權讓他做了一個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封妻蔭子的美夢,醒后方知功名利祿均為夢幻,遂有所悟,拜鐘離權為師,赴終南山中修道,改名喦,字洞賓。其后遍游山水,傳道度人,五十三歲歸宗廬山,六十四歲上朝元始、玉皇,賜號純陽子。
唐宋以來,他與鐵拐李、漢鐘離、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并稱“八洞神仙”。在民間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間傳說最多的一位。《宋史·陳摶傳》記載呂巖為 “關西逸人,有劍術,年百余歲。步履輕捷,頃刻數百里,數來摶齋中”,是位修道有術的高士。《全唐詩》收有他的詩作二百多首。后世道教和民間稱其為“劍仙”、“酒仙”、“詩仙”。
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 祖輩都做過隋唐官吏,呂洞賓自幼熟讀經史,有人說他曾在唐寶歷元年(公元825年)中了進士,當過地方官吏。后來,他因厭倦兵起民變的混亂時世,拋棄人間功名富貴,和妻子一起來到中條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對可望,遂改名為呂洞賓;“呂”,指他們夫婦兩口,兩口為呂;“洞”,是居住的山洞;“賓”,即告訴人們自己是山洞里的賓客。他的道號為純陽子。他在棄官出走之前廣施恩惠,將萬貫家產散發給貧民,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民間傳說他在修煉過程中,巧遇仙人鐘離權,拜之為師。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為百姓解除疾病,從不要任何報酬。呂洞賓一生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敬仰。他飛升后,家鄉百姓為他修建了“呂公祠”,以示紀念。到了金代,因呂洞賓信奉道教,于是將“祠”改成了“觀”。元朝初年,忽必烈知道呂洞賓信奉的道教在群眾中頗為流傳,就想利用宗教和呂洞賓的聲望鞏固自己的統治,派國師丘處機管領道教,拆毀“呂公觀”,大興土木,修建了“永樂宮”。從修建大殿到繪完幾座殿堂的壁畫,歷時110年,幾乎與整個元朝共始終。呂洞賓本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物,而在民間長期流傳中,卻象雪球的滾動一般,故事愈來愈加豐富,成為一個箭垛式的傳說人物。
呂祖宮是北京市道教協會的所在地,位于北京市復興門內北順城街十五號。坐西朝東。山門內西為火神殿三間,北為文昌殿3間,南為呂祖閣三間,火神殿后有娘娘殿三間,是一座小型道教宮觀,為北京市西城區重點保護文物。呂祖宮最早是建于明代的“火神廟”,清朝咸豐年間,道教居士葉合仁出資將火神廟重修為燕京呂祖宮。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