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華宗旨1·天心:性命不可見 只在兩目間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21 瀏覽次數:次
太乙金華宗旨•天心第一
【導讀】《太乙金華宗旨》相傳為呂洞賓所作,是一部道家內丹典籍,闡述金丹大道修證的思路和技術。它較少用隱語以及鉛汞、龍虎等名相,而常輔以儒、佛兩家經典講明義理。本系列將原文分章句,配以達道居士的白話譯文,以便學者。
呂祖曰,自然曰道,道無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性命不可見,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見,寄之兩目。
呂祖說:自然,就是道。道沒有名義,沒有形像;僅僅是一個性和一個元神而已。性命是看不見,也摸不著,只寄托在天光上,天光也是看不見,摸不著,只寄托在兩眼上。
性命看不見,只寄托在兩眼上(資料圖)
古來仙真,皆口口相傳,傳一得一。自太上現化東華,遞傳巖,以及南北兩宗,全真可為極盛。盛者,盛其從眾。衰者,衰于心傳。以至今日,濫泛極矣,凌替極矣,極則返。故昔日,有許祖垂慈普度,特立教外別傳之旨,接引上根。聞者千劫難逢,受者一時法會,皆當仰體許祖心。先于人倫日用間,立定腳根,方可修真悟性。我俸勅為度師,今以太乙金華宗旨發明,然后細為開說。
自古以來仙真傳道,都是口口相傳,傳授一代,成功一代,自從太上點化東華,一直遞傳到我呂某,以及南北兩宗的徒眾,全真道教可稱謂極盛了;不過說是盛,盛在人數眾多;其實是衰,衰在心傳斷絕,直致今日,真是泛濫到極點,凌替到了極點,物極必反。于是凈明派的許祖站出來慈悲普渡,提出教外別傳的原則,來接納根器不凡的人,聽道者可算是千載難逢,學道者可算一時機遇,大家都要體會許祖度人的苦心,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和待人處世方面立定腳跟,然后才能談到修真悟性。我現在榮幸的擔任度師,先講解一下“太乙金華宗旨”,以后再逐章細為介紹。
《太乙金華宗旨今譯》書影 圖源網絡
太乙者無上之謂,丹訣總假有為,而臻無為,非一超直入之旨。我傳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門,所以為妙。
所謂“太乙”者就是無上的代名詞之稱,一般煉功的法訣雖有很多種法,但都要借有為之術,以達無為之境,所以并不是一步登天的功法。而這里所傳授的宗旨有些不同,一開頭就直接提出性功,不落第二法門,所以更為玄妙。
金華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于金華,亦秘一光字在內,是先天太乙之真炁,水鄉鉛只一味者,此也。
所謂“金華”也就是光。那光有什么顏色?不過取像于金質的華采。用這個名詞,內涵包藏著一個“光”字在內,這就是先天太乙的真氣。入藥鏡所說:“水鄉鉛,只一味”者,就是說這個。
回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居日月中。《黃庭經》云“寸田尺宅可治生”。“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何。方寸具有郁羅蕭臺之勝,玉京丹闕之奇,乃至虛至靈之神所住。儒曰“虛中”,釋曰“靈臺”,道曰“祖土”,曰“黃庭”,曰“玄關”,曰“先天竅”。蓋天心猶如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故一回光,周身之炁皆上朝,如盛王定都立極,執玉帛于萬國,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俸命,各司其事。
回光的功夫,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是位居于日和月(左右眼)的中間。《黃庭經》云:“寸田尺宅可治生”的話,那尺宅,指的是人的面部;面部有塊一寸見方的田,那不是指天心,又是指什么?這一方寸的地方,居然有森羅蕭臺之勝景,玉京丹闕之奇觀,它是最虛最靈的神居住之處,儒家稱它為“虛中”;釋家稱它為“靈臺”;道家的稱乎更多有“祖土”、“黃庭”、“玄關”、“先天竅”等等。原來那天心就像一家宅院一樣;那光是這家宅院的主人翁,所以只要一回光,則周身之氣都要上朝頭頂,就像圣王定都建朝,萬邦都持有玉帛前來朝賀;又像主人精明,奴婢自然俯首聽命,各司其職。
回光的功夫,全用逆法,注想天心(資料圖 圖源網絡)
諸子只去回光,便是無上妙諦。光易動而難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結,即是自然法身,而凝神于九霄之上矣。《心印經》所謂“默朝飛升者是也”。
各位只要實行回光,就是無上妙諦。不過要注意,那光易動而難定,回光一久,那光就會漸漸凝結成自然法身,最終能夠凝神于九霄之上。《心印經》所講的“默朝上帝,一紀飛升”者就是指此也。
宗旨行去,別無求進之法,只在純想于此。《楞嚴經云》:“純想即飛,必生天上”,天非蒼蒼之天,即生身于乾宮是也,久之,自然身外有身。
實行宗旨,別無更進一步的功法,只在純想天心。楞嚴經云:“純想即飛,必生天上”。那天,并不是指藍藍的天,而是隱喻法身在乾宮(頭頂)生成是也。乾為天,日久天長,自然就會身外有身。
金華即金丹,神明變化,各師于心,此中妙訣,雖不差毫米,然而甚活,全要聰明,又須沉靜,非極聰明人行不得,非極沉靜人守不得。
金華也就是金丹,它的神明變化,隨各人的心而不同。這里面的妙訣,雖然沒有絲毫差池,然而這功法卻十分靈活。全靠聰明,又要沉靜。故不是最聰明的人不能實行,不是最沉靜的人不能堅持。
(騰訊道學根據網絡資料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出處。供稿:白水)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