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備于理:肝性宜順不宜逆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8 瀏覽次數:次
傅山“肝性宜順不宜逆”說
夫肝之性最急,宜順而不宜逆,順則氣安,逆則氣動。
注釋
○肝:人體臟器名,五臟之一。《說文》:“肝,木藏也。從肉,干聲。”《漢語大字典》:“肝,高等動物消化器官之一,是體內最大的臟器。有儲存、合成、分泌、解毒和防御等功能。”性:品性;物性。
○順:依順;順從;遵循。與“逆”相對,趨向同一個方向。這里指人須遵循肝本身特性而行。逆:與“順”相對而言。
○氣:人體內的諸“氣”。安:安靜;安穩;正常。
○動:與“安”相對,騷動;紊亂;異常。
譯文
人體內的五臟六腑,肝臟物性最為急躁,
適宜依其特性而行,不要逆向不要違拗,
順著自會氣安神定,違逆將要紊亂糟糕。
養生旨要
肝是脊椎動物身體內以代謝功能為主的一個器官,位于腹部,膈之下,右脅之內。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并與筋、目密切相關。并在身體里面扮演著去氧化,儲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質的合成等等。肝臟也制造消化系統中之膽汁。在醫學用字上,常以拉丁語字首hepato- 或hepatic來描述肝臟或肝臟的。大部分的肝臟疾病都會有黃疸的癥狀,這是由于肝臟無法繼續將膽紅素排出所以就在體內累積。中醫認為:肝與膽相為表里,開竅于目,肝主藏血,肝主疏泄,有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素問·五臟生成》:“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肝又為將軍之官,主謀慮。
肝主謀慮(資料圖 圖源網絡)
強調“肝性宜順不宜逆”,這是養肝的重要理念。若是違逆,“則氣動”,肝氣動,人上火,心理狀態失衡,兩肋脹痛,就容易動怒,或胸悶不舒,消化機能紊亂,女性可能導致月經不調等癥狀。如果久了,甚至滋生種種疾病。
據有關專家稱,肝不好的癥狀有多種多樣,常見者有:①全身倦怠感日趨嚴重。②食欲不振,有惡心感覺。③持續性微熱,或發惡寒。④注意力不容易集中。⑤酒量突然減少。⑥臉色晦暗失去光澤。⑦皮膚呈黃疸色、或覺搔癢。⑧尿液變為啤酒色。⑨頭昏耳鳴。⑩全身發黃,特別是鞏膜發黃。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中華養生通鑒》(寧業高編著)整理發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別山文化研究院編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