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備于理:“肺為五臟華蓋”論
欄目分類:丹道修煉 發布日期:2017-05-18 瀏覽次數:次
皇甫中“肺為五臟華蓋”論
夫肺為五臟華蓋,主持諸氣,所以通榮衛,統脈絡,合陰陽,升降出入,營運不息,循環無端。
注釋
○夫:文言發語詞。華蓋:帝王或貴族車上的華麗傘蓋,這里指肺,是肺臟的異稱。肺位于胸腔,覆蓋五臟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居高布葉”,因而有“華蓋”之稱。《黃帝內經?肝氣》:“坐侍華蓋游貴京。”梁丘子注:“華蓋,肺也。”《黃帝內經?素問?病能論》云:“肺為臟之蓋也。”
○主持:主宰;維持。諸氣:人體內的各種“氣”。“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也是臟腑、經絡生理功能活動的概括。中醫學認為,人體內有多種“氣”,比如有“元氣”(根源于腎,分布全身,生命活動的原始動力),有“宗氣”(吸入的清氣和水谷精氣結合而成,積于胸中,走息道司呼吸,貫心脈行氣血),有“營氣”(來源于水谷精氣,分布于血脈之中,營養身體,化生血液),有“衛氣”(來源于水谷精氣,運行于脈外)等。
○通:交通;勾通;通聯。營衛:中醫學名詞,榮,指血的循環,衛,指氣的周流,這里泛指氣血﹑身體。
《明醫指掌》書影(資料圖 圖源網絡)
○統:統帥;統籌,導向。脈絡:中醫對動脈和靜脈的統稱。
○合:整合;融匯。陰陽:古代哲學名詞,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范疇。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既《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中醫學上,陰,為寒,為暗,為聚,為實體化。陽,為熱,為光,為化,為氣化。人體中有陰陽兩素,表現形態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沖氣以為和。陰陽的位置是不斷變化,周而復始的。我們所能看見的事物為陰內陽外(這就是聚合生成陽居于上的正物質),反之則為反物質(類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陰陽的規律和結構,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后死亡(消散),這就是陰陽的規律,而人體內陰陽失衡,或者陰陽所在的位置不對,那么人就會生病。還認為,榮氣行于脈中,屬陰,衛氣行于脈外,屬陽。榮衛二氣散布全身,內外相貫,運行不已,對人體起著滋養和保衛作用。
○升降:上升下降,指人體內氣的上下行走,全身循環。出入:輸出納入。指人體內氣與體外天地之氣的交流互動,吐故納新。
○無端:無窮盡,指沒有盡頭。《漢書?律歷志上》:“周旋無端,終而復始,無窮已也。”
譯文
肺是人體內臟的華蓋,把體內各種氣素主宰,
勾通血循環氣和周流,統籌全身動脈和靜脈,
融匯整合人體陰和陽,一日晝夜而營運不息,
一年四季而循環無窮,呵護肺臟是健康保證。
養生旨要
上列文字節選自皇甫中撰注、王肯堂訂補、邵從臬參校《明醫指掌》。現存四種明刻本、十余種清刻本。多種石印本。本書仿效吳恕《傷寒活人指掌圖》之體例,每證先列歌賦,次載闡論,再記脈法,并附成方,便于記誦,頗多可取之處。著名醫師徐春甫贊譽本書“可為醫學之指南”。
重視肺功能(資料圖 圖源網絡)
皇甫中論臟器官,特別重視肺功能,對后世醫學有一定影響。
附錄1:
[明]皇甫中“肺性主清高”論
夫肺居至高之上,主持諸氣,屬金而畏火者也。清虛高潔,覆蓋五臟,千金之象,外主皮毛,司腠理開合,衛護一身,如天之覆物,體之至輕清者也。
(皇甫中《明醫指掌》)
附錄2:
[戰國]《黃帝內經》“應天者肺”說
五臟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
(《黃帝內經·靈樞·九針論》)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中華養生通鑒》(寧業高編著)整理發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別山文化研究院編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