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養生沐浴療法
中醫養生2016-06-15
日光浴:肌膚和陽光的健康“對話” 網站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認識到日光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比如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夏季養生要“夜臥早起,無厭于日”;冬季養生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的記載。《養生論》中也有“對日坐定”、“曬以朝陽”的說法。我國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指出:“凡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兒于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盈氣剛,肌肉牢密,堪耐風寒,不致疾?!閉飧晗婦嚀宓夭髁算逶⊙艄獾氖被⒎絞郊耙…
-
中醫睡眠養生法
中醫養生2016-06-15
睡眠是平衡人體陰陽的重要手段,更是恢復疲勞、走出亞健康的養生第一良方。 中醫睡眠機制是:陰氣盛則寐(入眠),陽氣盛則寤(醒來)。所以夜晚應該在子時(21~23點)以前上床,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因為按照《黃帝內經》睡眠理論,夜半子時為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陰主靜,所以夜半應長眠。 提高睡眠質量有四大法寶: 首先,應提倡睡子午覺。“子、午”時是人體經氣“合陰”及“合陽”的時候,有利于…
-
鄧鐵濤:養生必先養心
中醫養生2016-06-15
“”網站 鄧鐵濤,1917年出生,廣州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1938年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鄧老將中醫的養生保健思想運用于生活中,使陰平陽秘,精神恬淡,起居合宜,而達高壽。 心強健是整體各個臟腑都能健康正常之基礎,如果心不處于正常狀態,血脈閉塞不通,便會影響各個臟腑而受損,達不到養生長壽之目的。 網站 一、養生之道在于“養心” 心是一身之主,按中醫之理論,“心”既支配血脈的運行,還主持精神活動,是人體最重要的組織,稱之為“君主…
-
飲食后養生三法
中醫養生2016-06-15
食后宜欣賞音樂 《壽世保元》中:“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食。”道家書中亦有“脾臟聞樂則磨”之說。從這里人們得到的啟發是:柔和輕快的音樂,乃至賞心悅目的環境,都可以作為一種良性刺激而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調節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 網站 食后宜摩腹 飯后以熱手輕輕摩腹,手法從上至下,從左到右,或以順時針方向,用手掌環轉推摩,均能促進腹腔內血液循環,加強胃腸消化功能。 食后宜緩行 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曾強調:“食畢行步踟躕(要走不走的…
-
陽虛體質的養生保健法
中醫養生2016-06-15
所謂陽虛,是指機體陽氣不足,即俗稱“火力不足”,機能減退或衰退,反應低下,代謝熱量不足的一種體能狀態。陽氣不足,一般以脾腎陽氣虛為主,其臨床表現常出現平素怕寒喜暖,手足不溫,口淡不渴,喜熱飲食,飲食生冷則易腹痛腹瀉,或胃脘冷痛,腰膝冷痛,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體胖嫩,舌苔白滑,脈象沉溺等。 一、飲食保健 網站 陽氣虛弱宜適當多吃一些溫腎壯陽的食物。常用補陽的食物可選用羊肉、豬肚、雞肉、帶魚、狗肉、麻雀肉、鹿肉、黃鱔、蝦…
-
解百毒之良方
中醫養生2016-06-15
方1:解人參藥力過強方 服山楂即解,一補氣,二破氣也。 方2:解誤食半夏、南星中毒方 生姜汁沖服或煎服即解。 方3:解誤食死牛馬肉中毒方 服阿魏可解也!!! 方4:解誤食信石中毒急救方 防風、苦礬各30克,研末灌之可解。 方5:解誤食信石中毒急救方 當歸96克,大黃32克、白礬32克,生甘草160克。水煎服,(即瀉毒神丹)。 方6:解有機磷農藥中毒急救方 甘草128克水煎待冷沖服滑石粉16克,10分鐘后再服6克,連服5-6次。 …
-
母雞人參益氣血
中醫養生2016-06-15
[原料]人參20克,母雞肉1500克,水發海參、牛環喉、豬油各200克,豬瘦肉、豬舌頭、胡蘿卜、萵筍各150克,豌豆苗尖、醪糟汁各100克,料酒50毫升,花椒10克,醬油15毫升,精鹽、冰糖、蔥各15克,味精5克,姜20克,胡椒粉3克,鮮湯2500毫升。 [制法]1、將人參洗凈,用少許水煮一下,撈出切片,再放原鍋中煮15分鐘,撈出放碗中仍以原湯泡好;將母雞肉洗凈,搌干水分,剁成4厘米見方的塊,入開水鍋中汆一下撈出;瘦豬肉去筋膜,入開水鍋中汆一下,撈出切片…
-
四季滋補順天時
中醫養生2016-06-15
古人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發成。說明代表自然界的天地與四時氣候的變化是人類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直接影響著人體,而自然界有規律的運動體現為---四季。 春,屬木,其氣溫,與人體肝氣相應,宜舒肝; 夏,屬火,其氣熱,與人體心氣相應,宜清心; 秋,屬金,其氣涼,與人體肺氣相應,宜潤肺; 冬,屬水,其氣寒,與人體腎氣相應,宜暖腎。 不同節氣的變化不但引起身體表面和氣血的適應性反應,更重要的是影響臟腑的功能,一般表現為…
-
治療丹毒的驗方
中醫養生2016-06-15
驗方一 組成:龍葵15克、慮杖15克、黃連6~10克、黃芩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生甘草6克、蚤休10克。? 制用法:上藥浸泡30分鐘,煎煮30分鐘,共煎2次,將2次藥汁混合。每日1劑,分2次溫服。 功用:清熱,解毒,利濕。 主治:丹毒,熱性膿腫,多發性癤腫,慢性毛囊炎等。 驗方二 組成:懷牛膝12克、當歸9克、赤芍9克、銀花15克、桃仁9克、紅花9克、炒桑枝60克、檳榔6克、川萆薢9克、大腹皮12克、防己9克、澤瀉9克。 功用:清熱…
-
肝膽消滯逐瘀湯
中醫養生2016-06-15
組成:柴胡8g,炒白芍12g,枳殼12g,枳實12g,雞內金12g,香附12g,郁金12g,丹參12g,茵陳12g,虎杖10g,甘草3g。 功能:疏肝解郁,消滯逐瘀。 主治: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膽囊炎、膽石癥及因肝氣郁結、氣滯血瘀引起的胸脅疼痛等病變。 用法:每日1劑,分2次煎,早晚各服1次。 方解:方中柴胡條達肝氣而解郁結,疏利肝膽而解郁熱。白芍養血柔肝,和營斂陰,緩急止痛,與柴胡并用則剛柔相濟,動靜結合。枳殼性緩力小,行氣于胸,可消脹滿而快脅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