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解密“冬吃蘿卜夏吃姜”的正確吃法
欄目分類:中醫養生 發布日期:2017-10-15 瀏覽次數:次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找郎中開處方”。知道這樣一俗語的朋友確實是有很多,但是知道真正玄機的就估計在少數了。今天就來說說這其中的秘密,要想知道這個秘密就離不開中醫。那我就慢慢道來吧…… “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所講的四季養生方法就是跟著天地的自然規律走,也就是道家講的道法自然。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也就無所謂“人定勝天”的說法了。其實人真正的人定勝天嗎?估計大家比我還清楚。好,道法自然,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應四時之氣。
我們有個說法叫做“貓冬”,冬季天寒地凍的,沒什么大的農活干,那就呆在家里貓冬了。北方就睡大炕,以前條件差都是在大炕上吃喝拉撒,當然現在大家都有暖氣供應了,南方雖然沒北方冷,但也基本上在家圍著炭火爐取暖。
我們冬季吃的東西大都是干品臘制品,品種單一,冬季大家又喜歡吃點滋膩的補品來食療。但上面說的睡大炕、烤火爐取暖時就會激發身體的陽氣,很容易嘴唇干渴、身胸哄熱,我們吃的干臘制品與滋膩的補品就不易消化、積聚胃里與大腸,礙于六腑的氣化,中醫認為六腑以通為用,瀉而不藏之道。又加上冬天貓冬戶外活動就很少,新陳代謝慢。這種種的生活行為就會產生身體的內熱。
如經方之祖醫圣張仲景的《傷寒論》在“辨脈法第一”篇中這樣說:“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注:這里的胃也包括大腸)。說到這里可能就會有人不是很理解,不是冬天是寒冷的天氣嗎?為什么會陽氣在里呢?是這樣的,不知道我們注意到沒有,農村或者城市的老城區會有很多的水井,我們冬天去打井水時會發現井水冒白氣,井水也要比家里的自來水的溫熱度會高一點。這里的白氣就是我們地球的內熱,遇冷就會變成蒸氣往上冒出來。還有我們會發現冬季要是在窯洞里就會比外面得溫度高很多,農村很多地方有窯洞是用來儲存苕的也就是紅薯,防止它被凍壞。以備來年開春當苕種,生根發芽。這樣大家就容易理解了。
中醫認為腹為陰,背為陽,此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腹部煩熱,但此時我們身體這個小天地也就會發生變化,由陽的變成陰的性質與功能,就會感覺到我們的腰背部涼颼颼的,臨床上這樣的病人很多,冬季天氣一變就會感覺到腰部冷痛,西醫認為是腰椎間盤突出癥,但拍片骨骼脊椎又沒什么生理性的改變。我們中醫就只是把它辯證為寒性腰痹,用艾灸,針刺,火罐就可以解決。所以冬季一定要保暖好后腰背。
說到“陽氣在里,胃中煩熱”。那怎么辦呢?古代有個傳說“神農氏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注:神農氏是一個部落,一個族群,或者說是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而非一個人。)我們的古代勞動人民是純樸、勤勞而充滿智慧的,找到了“蘿卜”這一物美價廉的寶貝。那為何叫做寶貝呢?正如俗語所說“蘿卜上市、郎中下崗”、“蘿卜進城,醫生關門”、 “吃著蘿卜喝著茶,氣得大夫滿街爬”那就間接的說明蘿卜是很有大用了。
蘿卜,我們古代叫做“萊菔”。明代著名的草本藥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里說“圃人種萊菔,六月下種,秋采苗,冬掘根。”他在書中說:蘿卜有“下氣、消谷和中、去邪熱氣”的功效,其性寒涼。這正好可以除去我們“胃中煩熱”,免得產生積熱。
說了蘿卜,還有蘿卜籽,我們中醫藥叫做“萊菔子”,其藥性辛、干、平。歸肺、脾、胃經。所以我們吃蘿卜的時候會感到有些是辣的,有些就是甜的原理在里面了,中醫是通過四氣五味、溫熱寒涼來判斷萬物的,比現在的營養學關注的層次更深、更背后的現在科技驗證不出來的。
中醫認為萊菔子具有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的功效。我們有兩個個著名的方劑:一個叫做“保和丸”里面就有萊菔子用來消食化滯。另一個方就是“三子養親湯”里面的萊菔子就是有降氣化痰尤其是化寒痰的作用。
在這里我要講講這個“煩”字,繁體字得煩是左邊一個火字旁,右邊是“頁”,這個字的寫法應該是這樣寫“煩”。《說文解字》:“煩,熱頭痛也”。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我們全身的十二經脈的陽脈都走頭,還有奇經八脈的督脈也走頭,故為“諸陽之會。”
所以有句罵人的話叫做“此人頭腦發熱了”說明此人對此事處理不當,做事不夠冷靜,陽殺之氣正盛。中醫叫做“上熱下寒”,這時我們用的藥也就寒熱同用。有個著名的方劑是“交泰丸”,里面的黃連大苦大寒、肉桂辛干大熱。使身體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就兩味中藥就可以扭轉乾坤。但用藥的方法就很講究了。“胃中煩熱”的煩也就是陽火之氣很旺,產生積熱,就會出現口渴眼干,咽燥,身胸烘熱等癥狀,用寒涼的蘿卜就可以把積熱化去無影無蹤。
注:切記蘿卜不能和人參、西洋參、黨參、紅參等諸參同用配伍。一補一泄就作用大打折扣了。
還有人認為這里的蘿卜應該是胡蘿卜,我覺得也對。胡蘿卜帶有“胡”字,顧名思義就是從國外引進的,大約在公元13世紀,從伊朗引入到中原。胡蘿卜營養價值很高,里面所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是我們人體所必不可少的。所以有人把蘿卜稱為“小人參”就是這么個道理。下面介紹一道菜譜叫做“羊肉燉蘿卜”,這是皇家御膳“冬至”日的首選菜肴。具體做法如下:
羊肉燉蘿卜
[配料] 白蘿卜 500 克,羊肉 250 克,姜、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 白蘿卜、羊肉洗凈切塊備用,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開鍋后5、6 分鐘撈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換水燒開后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卜入鍋至熟。
[功效] 益氣補虛,溫中暖下。對腰膝酸軟,困倦乏力,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
說了冬吃蘿卜,那現在就說說夏吃姜了。
現在是冬天,卻在說夏吃姜,有味。什么味,就是姜的辛辣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此應夏之氣,養長之道也。”對,此時萬物都長得很是茂盛了,并且翠綠欲滴,一派生機勃勃的秀華世界。隨著氣溫的身高,太陽直射越來越靠近北回歸線,日頭一天比一天長,我們應夏長之氣夜臥早起,無厭于日。這個時候我們就早早的起來,晚一點睡去,當然晚睡不是要熬到子時十一、二點。
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就有“菴菴黃昏后,寂寂人定時”詩句。人定就是亥時也就是相當于現在北京時間21:00到23:00之間。所以夜臥最遲在23:00之前就睡了。無厭于日,夏季白天時間長太陽毒辣但我們也不必天天呆在空調房里,還是要出去走走,只要不被暴曬就行,因為春夏養陽嘛。但太陽毒辣,暴曬或者高負荷的勞作我們就會流大量的汗液,中醫認為“汗出榛榛是謂津”,心在液為汗,心在五行里面是屬火為陽中之至陽,出大量的汗液勢必耗傷人體的陽氣,中醫上有個亡陽證,其主要臨床表現就是冷汗淋淋。有加上現代人有些生活習慣還真的不怎么好說,一邊是揮汗如雨的場景,之后就是光著個上身在空調房里喝著冰鎮的啤酒。
須不知我們《傷寒論》說“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五月就是夏至月,我們別以為自己很熱呢!其實自己肚腹里是涼著的,冰冰涼透心涼,這時還喝冰的東西,這不是雪上加霜嗎?!古代夏天有做冰的買賣人,人家渴了是不會吃冰,冰是不會解渴的。還是那句話,我們觀察下夏季的井水是很涼的。夏天出汗多,就會傷人的陽氣,我們古代人是很會愛護自己的身體,就發現了我們炒菜用的姜很有溫陽的作用。
那到底是用什么姜呢?是的,姜在中藥上有生姜、干姜、炮姜之分。當然還有高良姜、生姜汁、生姜皮作用也各不相同。這里主要說說生姜、干姜、炮姜的區別。
生姜:辛、溫。歸肺、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的作用,對脾胃寒癥,胃寒嘔吐癥效果尤佳,也被冠以為“嘔家圣藥”的美名。我們在炒菜的時候特別對魚蟹等大家都喜歡把生姜當做佐料,這里不僅是口味的問題,更關鍵的是生姜可以除魚蟹的腥味,以及解魚蟹毒的作用。
干姜,顧名思義就是生姜曬干或低溫烘干生用,性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功效。對上面說的亡陽證、寒性腹痛、寒行喘病等療效頗佳。
炮姜,又名黑姜,即干姜砂燙至鼓起或炒炭至外表黑色入藥。中藥很多炒黑后大多具有止血的作用,炮姜也不例外,其性苦、澀、溫。歸脾、肝經。具有溫經止血,溫中止痛的功效。
總之:生姜長于散表寒,嘔家之圣藥;干姜偏于祛里寒,為溫中散寒之至藥;炮姜散走血分,長于溫經而止血。所以夏吃姜要是很講究的話應該是干姜,當然生姜也行。
一句俗語說了這么多,但俗語不俗。我們很多民間諺語里面其實都蘊含著很多的養生智慧和生活哲理,是我們勞動人民約定成俗的生活規律。我們應該挖掘他們的內在本質,更好的服務我們。不能一棍子打死,這就有待于我們更深入的學習和探討了。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