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不通是身體的求救信號
欄目分類:中醫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有些人老是頭痛、腰腿痛、肩頸痛,或者老覺得身體的某個地方發酸、發麻,讓中醫給扎扎針或者做做按摩之后很快就能好,這是因為中醫通過刺激穴位或者沿著經絡按揉恢復了經絡的暢通。《黃帝內經》講“百病源于經絡堵”,如果經絡不通,身體就會發出很多不舒服的信號來求救。 網站
[冷和熱] “”網站
身體的局部不是由于天氣原因而無緣無故用手摸總是冰涼,比如常見的手腳冰涼,或者總不出汗,通常都是經絡不通的信號。我們的體溫是體內的糖燃燒而來,糖的輸送是由氣血的循環決定的,氣血旺盛,體溫才會正常。哪個地方發冷,哪個地方可能經絡不通,氣血難以到達。此外,還有體溫、出汗不對稱出現,如某些半身不遂的人,經絡嚴重不通,健康部位和不健康部位會出現一側體溫正常一側涼的情況。
而身體某些地方低熱、干燥,或者局部異常出汗。一般也是體內經絡不通,熱氣不能通過正常渠道散發出去的緣故。氣血在體內運行周而復始,體溫升高時為了向外散熱就會排汗降溫,但如果此路不通,它就會從臨近的經絡尋找突破口,首先容易影響的就是具有表里關系或者子母關系的經絡,使該經絡發熱。
應對方法:對于四肢發冷的癥狀,熱水泡腳是很好的辦法,每天睡前泡到后背微微出汗最好。而對于愛出汗的人,可以每天通過按摩“陰谷”(膝蓋關節內側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位)與“腎俞”(第2腰椎左右2厘米處的穴位)來治療,一面緩緩吐氣,左右同時用力按壓這些穴幾秒鐘,至酸脹為宜。
[疼和痛]
疼和痛是兩個概念,兩者都和經絡不通有關,但程度上有些差異。“疼”一般是一次性的,來得急、突然,成點狀或者散點狀,多由“寒、冷”侵襲經絡所致。而“痛”則是通過按壓、觸摸才會感到的,具有陣發性和反復性,呈現面狀區域,說明“經的某一段”或“絡的某一片”不通暢。“疼”是經絡不通的初發期,位置在“經”,“痛”則是經絡不通的進一步加重,擴散到“絡”。“初病在經,久病久痛在絡”,就是這個道理。
應對方法:碰到疼痛類的問題,可以采用點面結合的辦法來疏通經絡。面積小的可以輕輕按摩阿是穴(也就是痛點)、面積稍大一些可以刮痧,也就是哪里痛就按摩哪里。
[酸和麻]
酸說明經絡氣血供應減慢,補充不及時。如果機體某個部位無故發酸,或者輕微運動也發酸,則說明該部位經絡不暢通,氣血供應減慢。經絡不通引起的疼痛進一步發展就是麻木。比如我們盤腿坐得太久,下肢氣血不通,雙腿就會麻木,只有改變坐姿,氣血通暢才能恢復知覺。麻和木的癥狀經常一起出現,但在中醫里,它們的病因不同,“麻為氣虛,木為血虛”,如果麻得重,說明氣不足,木得重則說明血虛。
應對方法:身體某個部位感到酸的時候,拍打、按摩所在的經絡,就可能發現潛在的痛、腫、脹等經絡不通的癥狀。
[腫和脹]
腫是我們可以看到的癥狀,常由血瘀引起。而脹則是我們看不到的癥狀,由氣滯引起,脹通常是氣在經絡運行不暢時形成的“渦氣”。
應對方法:要消腫,就得活血化瘀,可以用刮痧法或者拔罐法來調理,經常按揉血海穴也可以促進氣血流通,如果按摩的時候有疼痛感,更要注意經常按摩。身體某部位發脹,可以對該部位經絡上循經按摩,找到疼痛點再進行按摩,還可以在三焦經查找有關痛點,凡是“氣病”三焦經都會有堵點,特別是脖子到上臂的部位。
我們平時就要注意疏通經絡,老年人要堅持運動,適當吃一些能理氣活血的藥物和食品,如陳皮,木香,砂仁,當歸,油菜等。還要保持心境愉快,因為“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