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時:吃好午餐有原則
欄目分類:中醫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未時】又名日跌、日央,即下午13點整至15點整。此時是十二個時辰的第八個時辰。是羊出圈吃草的時候。
【對應經絡】手太陽小腸經,每日未時周身氣血俱注于小腸。本經絡屬小腸,絡心,與胃有聯系。
【養生重點】又是消化吸收時,又是工作學習際
未時,周身氣血流注人體的小腸經,此時是小腸經當令之時。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輸送于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所以午餐一定要在13點前吃完,有利于營養吸收。
這個時候陽氣漸減,陰氣漸長,但總體而言陽氣仍盛,這時血黏稠較高,應喝一杯綠茶以稀釋。當然,此時也是一天中工作、學習的第二個黃金時間。
小腸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
小腸在體內位于腹中,上接幽門,中連胃部,下接闌門,與大腸相通,是一個較長的管狀器官。小腸與心借助經脈相互聯結,互為表里。《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這說明小腸是體內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
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物都由小腸接受,并停留一定的時間,以利于進一步消化吸收,然后緩慢下輸,輸入大腸。如果小腸“受盛”功能運轉不靈,傳化阻滯,那么體內的氣機就會因失于通調的緣故,滯而為痛,出現腹部疼痛的癥狀。同時,如果小腸的消化吸收能力失常,也會導致消化不良、吸收障礙等,具體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癥狀。
中醫認為小腸起著“泌清別濁”的作用。泌,指的是分泌;別,即分開、分離;清,指水谷之精微,即具有營養作用的物質;濁,即消化吸收后的代謝產物。
小腸的“泌清別濁”功能有三個方面:一是將小腸消化后的食物分為清、濁兩個部分;二是將水谷精微吸收,把糟粕部分排入大腸;三是小腸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并將無用水液泌滲入膀胱而為尿。
從這些可以看出,小腸在食物的消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小腸出現問題的話,不但會引起消化功能失常,產生腹脹、腹痛等癥狀,還可能會影響到大小便的排泄,如小便短少、大便稀溏等。因此,要想保證食物較好地消化吸收,就要照顧好小腸。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