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道教訪古丨唐代多少白富美 慨然入道心不悔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文/知樂齋主
唐代是中國道教的輝煌時代,李唐王朝宗老子為先祖,尊崇道教,受此皇室信仰風尚的影響,玄風大暢,都城長安高道云集,宮觀林立,皇室貴胄多有舍宅為觀之舉,長安城中的許多道觀,就是由皇室成員的宅邸改建的,反映了當時濃厚的道教信仰風尚,而長安城中的一座座隱秘的女冠觀,演繹著多少唐代女冠的多彩生活。
一、咸宜觀的顯赫背景和名家壁畫
據《唐會要》:“咸宜觀,親仁坊,本是睿宗藩國地。開元初,置昭成肅明皇后廟,號儀坤,后昭成遷入太廟。開元四年九月八日敕肅明皇后前于儀坤廟安置。二十一年五月六日,肅明皇后祔入太廟,遂為道士觀。寶應元年五月,以咸咸宜公主入道,與太真觀換名焉。”唐代的親仁坊的范圍,大致在今西安建筑大學和西安測繪局的位置,毗鄰皇城和東市,是都城長安的“金盞之地”,名門望族、公卿大臣多居于此,而唐睿宗李旦為藩王時的舊宅,就在親仁坊的西南隅,大致在今西安測試局家屬院內。
玄宗之女咸宜公主入道,遂改肅明道士觀為咸宜女冠觀(資料圖 圖源網絡)
咸宜觀原是親仁坊睿宗李旦的舊宅,開元初,玄宗為昭成、肅明兩位皇后置儀坤廟祭祀,開元四年(716)睿宗崩,昭成皇后神主祔入太廟,開元二十一年(733)肅明皇后神主亦祔入太廟,遂將儀坤廟改為肅明觀,是唐代長安城的著名皇家道觀,樓觀道的高道諫議大夫尹愔被玄宗任命為首任觀主。開元二十五年(737),尹愔推薦弟子范元接任觀主,亦為一代玄門大德。代宗寶應元年(762),玄宗之女咸宜公主入道,遂改肅明道士觀為咸宜女冠觀,而將位于安邑坊的另一座女冠觀太真觀改名為肅明觀(另:道德坊亦有太真觀),太真觀亦并入咸宜觀。據《長安志》載:“安邑坊太真觀,天寶五載,貴妃姊裴氏請舍宅置太真女冠觀,寶應元年,與肅明換名焉。”(騰訊道學獨家稿件)
咸宜公主是玄宗第二十九女,生于開元年間,深受父親李隆基和母親武惠妃的寵愛,封戶一千,她經歷了兩次婚姻,先后下嫁楊洄和崔嵩,崔嵩死后,已經六十多歲的咸宜公主慨然入道,在咸宜觀的修行生活中安度晚年。咸宜觀因其顯貴的皇家淵源和咸宜公主的影響力,吸引了當時長安士女紛紛入道此觀,《南部新書》稱“長安士大夫之家入道,盡在咸宜。”可見咸宜觀為當時京城女冠觀之首,宮闕莊嚴巍峨,唐代詩人李渾曾有《宿咸宜觀》詩:“羽袖飄飄杳夜風,翠幢歸殿玉壇空。步虛聲盡天未曉,露壓桃花月滿宮。”盛贊咸宜觀的仙苑氣派和迷人景致。
咸宜觀的天尊殿中曾有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解倩等人合作所繪的精美壁畫(資料圖 圖源網絡)
咸宜觀的天尊殿中曾有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解倩、楊廷光、陳閎等人合作所繪的精美壁畫。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載,“咸宜觀三門兩壁及東西廊并吳畫;殿上窗間真人,吳畫;殿前東西二神,解倩畫;殿外東頭東西二神、西頭東西壁,吳生并楊廷光畫;窗間寫真及明皇帝上佛公主等圖,陳閎畫。”吳道子善畫佛道、人物、山水,尤精于壁畫創作,被譽為“畫圣”,當時的許多寺觀都有吳道子所作的壁畫,玄宗曾召入宮中作畫;陳閎以佛道人物畫見長,也被玄宗召入宮內供奉。據《太平廣記》載:“唐陳閎,會稽人。以能寫真人物子女等,本道薦之,玄宗開元中召入供奉。……筆力遒潤,風彩英逸,合符應瑞。天假其能也。國朝閻令公之后,一人而已。今咸宜觀天尊殿內畫上仙圖及當時供奉道士等真,皆其蹤也。”解倩師事于聶松、蘧道敏,善畫佛像、鬼神、人物、仕女等;楊廷光亦擅長佛道人物等。可惜這些精美珍貴的道教壁畫,都隨著唐末長安之亂而毀于兵燹,承載著許多玄門往事的咸宜觀也消逝在千年的歷史塵寂中。
二、咸宜觀的女冠及其生活
咸宜觀自更名以后,咸宜公主就成為咸宜觀的第一任觀主,成為專為女道士修行居住的女冠觀,而那些居住在咸宜觀的女冠們,在青燈黃卷、晨鐘暮鼓的清修生活中,也曾經上演了多少凄美動人的人間往事,唐代女冠韓自明、李玄真、魚玄機等人的故事,為我們了解唐代女冠的生活,打開了一扇隱秘之窗。
文宗太和年間,有玉晨觀上清大洞三景法師賜紫大德韓自明居于咸宜觀,女冠韓自明為京兆尹韓朝宗之孫女,年二十二歲出嫁孝廉張則,然而不幸丈夫遽然去世,托孤于父母之家,棲心于神仙之學,與女冠謝自然結為仙侶,同拜師于程太靈,授以三洞符箓,遂出家為女道士。據《唐故內玉晨觀上清大洞三景法師賜紫大德仙宮銘并序》載,“大和初,召入宮玉晨觀。師每覲見,上未嘗不居正端拱,整容寂聽,備命服之錫,崇筑室之賜。至五年三月,以疾得請復居京城親仁里咸宜觀舊院。”太和初年,文宗召入內道場玉晨觀焚修,太和五年(831)三月,因年老生病,韓自明請居咸宜觀靜養,一個月后羽化,享年六十八,門人弟子有周玄景、孟玄簡等。(騰訊道學獨家稿件)
女道士李玄真,越王貞之玄孫(資料圖 圖源網絡)
文宗開成年間(836-840),女道士李玄真曾住在咸宜觀中。據《舊唐書》載:“女道士李玄真,越王貞之玄孫。”女冠李玄真為唐朝宗室,越王李貞的玄孫。越王李貞為太宗之子,曾因騎兵反抗武則天被殺,幼子李珍子的后代流嶺南,數世不能歸,玄宗時才得以改葬追謚。文宗開成年間,六十三歲的女道士李玄真帶著三代靈柩北還請祔祖塋安葬,其孝節受到文宗的嘉獎,葬畢,李玄真“如愿住京城,便配咸宜觀安置。”李玄真不僅以孝道聞名當時,還是著名的道教學者,曾住廬山,著有《上清金母求仙上法》一卷,是唐代上清派的重要經典。
三、咸宜觀與女冠魚玄機的悲情人生
咸宜觀多才多情的女道士魚玄機,正在青春美好的韶華里,因殺害婢女而致戮。《南部新書》載:“女道士魚玄機,住咸宜觀,攻篇什。殺婢綠翹,甚切害,事敗棄市。”這是咸宜觀歷史上充滿哀怨和遺憾的悲情往事。《北夢瑣言》載:“唐女道魚玄機字蕙蘭,甚有才思。咸通(860-874)中,為李憶補闕執箕帚,后愛衰,下山隸咸宜觀為女道士。有怨李公詩曰: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又云:蕙蘭銷歇歸春浦,楊柳東西伴客舟。自是縱懷,乃娼婦也,竟以殺侍婢為京兆尹溫璋殺之。有集行于世。”皇甫攸的《三水小牘》對“魚玄機笞斃綠翹致戮”的故事有著詳盡的描繪。
她看似冷酷多疑乃至放蕩不羈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多么柔軟脆弱和癡情的少女之心(資料圖 圖源網絡)
魚玄機,字幼微,出身長安倡家,有傾國傾城之容、風流高遠之才,然命運多舛,令人扼腕嘆息。懿宗咸通年間,情竇初開的少女為愛上了已有家室風流才子的李憶(字子安,江陵人,,祖蔭而獲進京補左補闕之職),成為李憶的愛妾,然而不久就因不堪忍受李憶夫人的虐待,不得已在咸宜觀出家為女道士,寫下不少哀怨的情詩。出家之后的魚玄機,因愛情受傷所造成的扭曲心態,讓她從此變得多疑、放縱和冷艷。女冠相對自由的身份,也給了她更為自由開放的交往空間,雖隸名于道觀之中,卻與許多士子詩酒唱和風月,保持曖昧的情感關系,風流之士爭相登門求狎,這是始亂終棄的愛情帶給一個多情少女最苦痛的人生,她的人生悲劇也從此開始。
在咸宜觀中,魚玄機還有一個年輕聰慧的女僮名叫綠翹跟隨。咸通九年(868)春,魚玄機一日早起出門,有情人來訪不遇而去,傍晚歸來綠翹如實相告,多疑的魚玄機懷疑綠翹與客人有染,于是在內室審訊鞭打綠翹,致使綠翹死亡。魚玄機悄悄將綠翹尸體掩埋在道觀后院,有客人來觀赴宴,在后院發現異常,于是舉報官府,發墳破案,京兆尹溫璋將魚玄機下獄,許多士人幫她求情。溫璋以嚴厲無私剛正不阿聞名,要求嚴懲魚玄機,上報朝廷,當年秋天問斬,結束了魚玄機短暫而悲情的一生。在獄中的時候,還作有哀怨往日情人李憶的詩《寄李億員外》:“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明月照幽隙,清風開短襟。”讀來令人潸然淚下,在她看似冷酷多疑乃至放蕩不羈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多么柔軟脆弱和癡情的少女之心。(騰訊道學獨家稿件,編輯:孟淅)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知樂齋主,騰訊道學專欄作家。)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