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嗣傳道長:憶我的太極拳師父和師爺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作為晚輩的我,1992年初出家于武當山,訪道入武當山玉虛宮、玉皇頂等處。慕名當時的武當宗師郭高一,巧遇李誠玉后建議,追隨武當內家拳師郭高一學道,隨后入湖北通山縣九宮山瑞慶宮修道學習。
本文作者劉嗣傳道長
現在回憶來,在跟隨名拳師郭高一老道長習武修道中,體悟師爺的功法和教誨,特別是在武當山和九宮山上和郭爺熬制黃精、玉竹、芝麻的藥功和藥酒,聽郭師父講述唐師爺的故事和藥方,曾在得到真切體驗的藥效和功法后曾沾沾自喜,可惜是沒在這個方面深究下去。因為當時的興趣和研修對象是武當拳法和內丹功。忽視了藥功的研究,對我而言是留下了遺憾。我傳承郭高一道長的武當系列功夫,九宮拳、玄功拳、火龍掌、八卦掌等。同時,深入了解道教五派丹法。隨后又討教于李誠玉,歸宗于王光德等高道大德。從深入探求道教文化根源開始,潛心道教哲學和武學。在出世離塵、修心養性中,重新認識自我的知識結構和人生價值,參悟出道教先圣、偉大哲學家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精深意蘊,以及“出世”與“入世”的自然道法。按照師爺、師父等老一輩的教誨,加強自身修養和功德心培養,用一顆感恩的心來踐行師爺傳下來的道教內丹功的學習和修煉。
修道首先是身體健康 然后再修有功德、功力、功法
我們都很自信唐師爺的修道成就。在我后來云游訪道中,無論是謝爺(謝宗信大師),還是一直隱修于終南山的劉爺(劉誠喜),他們在談到唐師爺和郭師父的經歷故事,后是值得紀念師爺的藥功和師父的功拳。并都為我這個后學指點一二,您給我更明白:修道追求長生成仙,首先是身體健康,長壽無病,然后再修有功德、功力、功法;相互補足而常駐世間,而在修心、修德的第一步是清靜為本,清心寡欲;在補足后天虧缺方面要功藥并行,才能實現健康長壽。我在編寫的《武當三豐太極拳》一書時,具體記載了那段歷史。除討論道教三代儀式和傳承因緣外,主要對師父和師爺進行了介紹。
曾經隱居在神農架的郭高一道長
郭高一道長青年投戎入伍 一生不忘習武修道
郭師高一道長原籍河南商丘。俗名郭玉杰,1924年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工人家庭,青年時正值國亂當途,他毅然投戎入伍,在東北某地參加抗日戰爭。因受家鄉尚武之風影響,在少年時就在當地學習二郎拳、少林拳等,并在軍隊學以致用,因仰慕東北武林聞名的武當傳人宋唯一、李景林之神技,有幸結識了當時太極拳楊派傳人(像楊奎山、郭應山等),討教內家武術。后因部隊打散,便到遼寧北鎮閭山道觀出家,隱身學藝。當時閭山道觀道長楊明真是武當三豐自然派傳人,精通三豐太極拳法,這位前輩在考查郭師后,把拳架教給了他,交囑他多用心體悟,又把心法和拳理以及內家八卦掌教給了在后山居住的劉煥軍居士。郭師把一套武當三豐太極拳熟練掌握后。開始云游參學,繼續學藝深造。當時正是年青力壯,加上有二郎拳和入伍軍訓之基礎,軟硬功夫一時俱佳。隨社會的變遷,而他一直不忘習武修道,即使在文革中,中斷了道教生活時,也不忘練功打拳。當時在商丘的一家鐵匠鋪里,有一身功夫的煅工師傅,就是郭玉杰。
宗教政策落實后的 1981年5月,郭師父尋訪到高道唐崇亮在河南桐柏山隱修,于是就虔誠前往,懇求皈依傳道,重入道門,成為全真龍門二十七代弟子,與師兄弟竇高寒、程高壯、周高仙(周金富)、柳高元一起,受唐師爺教誨,遂悟通內家拳理和內丹功法,并學得醫藥知識。因郭師太極拳丹道的偏好而獨得唐師爺太極拳功理功法的精髓和養生秘方,追隨唐師爺多年直到羽化后,才回武當山常住。
唐崇亮道長集武術、內丹、醫學以及易學于一身
師爺唐崇亮,俗名唐池遠、唐道成,安徽穎上縣人(1869—1984年),少年貧苦,16歲當兵,受道教影響,在29歲新婚之前夜,毅然割舍塵緣,到武當山金頂,拜于三天門八仙庵龍門派第二十五代傳人王信堂仙師門下,遂取法名崇亮,自稱“霞光道人”,道號中和子,從此開始了他留須蓄發,身著道袍的清靜修持生活。此時,武當山道教正是大俠徐本善執掌主事:尚武之風在道士中暗中比武;唐師爺師承三天門八仙庵當家王信堂,既學得上一輩承留的郭誠賓之中和派系列功法,尤其在武當拳功上學得更正宗的武當三豐太極拳等功拳,又吸收和觸類旁通徐本善等嫡傳武當功夫,這樣,這位駐世115年的老修行,是集武術、內丹、醫學以及易學于一身的一代高道,后來他因人而異地把絕大部分秘方絕技傳給門下弟子。筆者才有幸師承這一代高道的功法。
以上原文,是我的資料中較為完整記載幾代人的寶貴資料。我們這次紀念唐師爺的意義還在于更加充實他的修道功德和藥物養生方面的貢獻,特別是細節和資料的收集整理。藥方的驗證和對我們修道弟子的啟發。周金富師叔傳承的《武當中和功》,功力深厚,影響深遠。忝為同門后代的我整理出《武當三豐太極拳》都是道教修煉學的功法之一,是道教長生術——內丹功的配套功法。當代“奔五、奔六”的人群,在如今時態下,更是要注重功藥并重的養身方法,加上當下推廣的食療等綜合養生方式,把我們宗教修行的養生方法推廣普及在現代生活中。最近華山的老修行李靜甫和青城山蔣信平道長的實例更能說明:養生的關鍵說到底是心態的清靜恬淡,眾多長壽之人的實踐證明,清靜恬淡的心態是養生長壽的根本,功藥同治是養生長壽的方法。所以,我們有義務和責任將師爺和師父輩傳承下得精粹弘揚開來,為人類社會的健康長壽服務。
附:劉嗣傳簡介
劉嗣傳(1964——)男,原籍湖北天門;大學學歷,道教武當全真派道士,著有《武當三豐太極拳》(三部四本)《道教文化的闡釋》等書;國內外刊物發表道教理論及武術、太極拳文章若干。現任廣東省道教協會副會長、新會紫云觀住持。長期致力研修武當三豐太極拳;近些年在粵港澳推廣太極拳引起反響。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 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