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海天勝境” 修行得道俱飛升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素有“臺州海天勝境”美譽的仙巖洞,位于浙江省三門縣東南海濱花橋鎮仙巖村的石筍山上,距我老家東塍40公里。比仙居第十洞天,還有蓋竹洞天要高大,故號稱為臺州“第一洞天”。眾山連綿中,一巒涌起的就是石筍山。石筍山光頹頹的尖頂,遠遠望去,仿佛劍尖直刺蒼天。傳說八仙過海時,在這峻峭的巖壁上點了一個洞。因而人們命名為仙巖洞,并把八仙的風姿鐫刻在洞內的峭壁之上,供后人瞻仰。
仙巖洞
晉時就成為道家修煉的洞府
仙巖洞晉時就成為道家修煉的洞府,那時稱為“法云院”,宋時改稱“百花清洞”。眼前那“第一洞天”四字門額是清光緒時留下的。洞內底部平坦外,數楹三層樓屋的殘壁在詛咒那吞噬文明的野蠻,也透露了洞內興盛時的氣派。
“沈魔頭”也曾在此修煉
沈永良真人曾在仙巖山洞天修行,他俗名岐山,字鳳芝,號“醉顛”,黃巖黃道街人。其初為營兵,學道從師金教善居天臺桐柏宮數年。后于南岳遇異人傳授丹訣。“既歸,行于市上,負一瓢一書。與之酒,持滿飲之,非醉不止,人呼“沈魔頭”。他終年一件衲衣,不知寒暑,都市深山隨遇而安。清同治五年丙寅秋,七月七日于洪家場水邊,翹起一足作鶴立狀而逝。
他的故交池達庵是江蘇太倉州知州,中秋節赴錢塘觀潮,路遇頑童用稻草繩牽沈真人過武林橋,真人邂逅達庵后欣然敘舊。是年冬,達庵返鄉,沈真人忽造訪,未及通報而去。事后遍覓不見,后來才知沈真人七月就早已羽化,明白八月武林橋畔及冬季所遇,乃真人的陽神而非肉體。遂遷其遺蛻肉身歸葬于羽山,讓勝跡與仙蹤共垂不朽。
仙巖洞
抗元義士張和孫以此為據點進行抗日活動
據《仙巖洞大忠祠錄》所載,鼎盛時期洞中建筑高達七層,除三層樓屋、大忠祠以外還有棲云與望月二閣、昊天殿、半月宮、庫亭、灶房等。仙巖洞高數百仞、廣四畝,東部壁上有精致的八仙浮雕及摩崖石刻。西部壁上布滿大大小小的空穴,下有水隨潮汐消長,上有懸崖前凸如檐,可豎十丈旗、坐千人。抗元義士張和孫以此為據點確為得天獨厚。
洞內那座輝煌的大忠祠是新修的,格局依舊,且建于原址。在大忠祠內,撫摸明清時留下的三塊碑刻,面對“忠”、“節”兩塊大字匾,眼前隱現出文丞相佇立船頭遙望南天的身影,耳畔響起搞元義士張和孫于洞中招募兵勇時的吶喊,情不自禁地那當然起敬。文天祥去溫州后被封為信國公。南宋亡后,文天祥以及追隨他搞元的杜滸、張和孫、胡文可、呂武四義士先后為國捐軀。人們感動于義士的凜然正氣,留有他們足跡的仙巖洞就成為憑吊英魂的圣地。
巖洞之奇、山海之勝 未有過于此者
清時臺州“三杰”之一秦淳評仙巖洞大忠祠說:“雖甌江、閩嶺、崖山、廬陵、燕京皆有之,而巖洞之奇、山海之勝,應未有過于此者。”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