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宰相隱居南岳多年不吃東西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李泌出山圖
李泌,歷仕唐朝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德宗時,官至宰相,封鄴縣侯,世人因稱李鄴侯。
李泌可是唐朝的一大牛人。他七歲能文,年紀輕輕就被唐玄宗請去講《老子》。精通《周易》,鉆研道家方術,多年“絕粒”,也就是不吃東西。他功勛卓著,為平定安史之亂、平定朱泚之亂都立過大功。他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數度起用數度歸隱,聲譽日隆。最后在德宗朝拜相,封鄴縣侯。
七歲作詩超丞相
李泌生于唐玄宗開元十年(722),開元十六年(728),剛剛七歲的李泌就能為文賦詩,一次儒、道、釋三教學者聚會,玄宗把他也召人宮中,而此時的李泌就以非凡的文學才能征服了與會的君臣。《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泌既至,帝方與燕國公張說觀弈,因使說試其能。說請賦‘方圓動靜’,泌逡巡曰:‘愿聞其略。’說因曰:‘方如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張說是當時一位才華橫溢的名詩人,被時人稱為“燕許大手筆”,他與李泌的這兩首小詩都是即興之作,相比之下,七歲李泌的作品在立意方面遠遠超過已經五十多歲的張說的作品。也難怪詩成后,“說因賀帝得奇童,帝大悅曰:‘是子精神,要大于身。’賜束帛,敕其家曰:‘善視養之。’”(《新唐書·李泌傳》)其后,重臣張九齡、嚴挺之等對他都非常器重。七歲兒童即受到朝廷君臣的一致重視,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隱居南岳鄴侯書院
李泌家世代重視讀書教育,據《鄴侯家傳》說,李泌的父親李承休聚書兩萬余卷,并告誡子孫不得讓這些圖書出門,如有求讀者,可在別院閱讀、供饌。這些圖書至少保留到了李泌的兒子李繁的時候。
肅宗為他在南岳煙霞峰下兜率寺側建房,名之為“端居室”,后人稱之為“鄴侯書院”,是中國書院史上最古老的一所書院。李泌在此過了12年(757~768)修身養性、縱情山水、博覽群書的生活。端居室也是中國最早的私人藏書館。
韓愈在《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中有句“鄴侯家多書,架插三萬軸”,可見其在南岳藏書之多。這里說的鄴侯是指李繁,李繁當時為隨州刺史。這首詩說明了當時李家的藏書天下聞名,甚至有人從京城跑到李家去借閱。同時也說明了一代文宗韓愈與李家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鉆研道家方術多年不食
李泌是南岳第欽賜的隱士。曾隨玄和先生張太虛學習道教秘文,又與懶殘和尚(明瓚禪師)等高僧交往甚深,著有《養和篇》和《明心論》。“尤工于詩”,如《復明堂》、《九鼎議》(一說二者為一篇)、《建寧王挽歌詞》、《八公詩》等,“有文集二十卷”。精于書法,至今福嚴寺側石壁上,尚有石刻“極高明”三個大字,傳為李泌山中讀書時手書,此處因名“高明臺”。薨后贈太子太傅,其子李蘩(曾任隨州刺史)在南岳廟左建南岳書院。千百年來,李泌一直是南岳衡山的一位傳奇人物,為儒家、佛家、道家所共同贊頌。
李泌與詩人也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早年隱居南岳時曾師事道士張太虛,唐敬宗時吏部侍郎趙櫓則為劉元靖撰《廣成先生傳》,太子少傅盧又撰《廣成先生石室銘》。著名詩人顧況就曾拜李泌為師:“況素善于李泌,遂師事之,得其服氣之法,能終日不食。及泌相,自謂當得達官,久之,遷著作郎。”(《唐才子傳·顧況》)李泌曾作過一首詩來表達自己修道成仙的志向,就是下面這首《長歌行》:
天覆吾,地載吾,
天地生吾有意無?
不然絕粒升天衢,
不然鳴珂游帝都,
焉能不貴復不去,
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
千生氣志是良圖。
請君看取百年事,
業就扁舟泛五湖。
綜李泌一生,是自強不息的一生,也是成功的一生。雖然《舊唐書》對李泌評價不高,但《新唐書》已改變了這一觀點,認為“其謀事近忠,其輕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當然,這段話在贊美的同時還持有一定的保留態度。這首《長歌行》就是李泌的“勵志”詩。他的志向有兩個,一是修道成仙,二是位極人臣。要是一個志向也沒達到,就浪費了這副天生的丈夫之軀。如果一定要把兩件事分個先后主次,李泌認為,最好是先成就功業再追求解脫。李泌一生“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基本上實現了他的理想,至少實現了一個。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