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與道家仙學文化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7-04 瀏覽次數:次
丹頂鶴是人們心中十分喜愛的吉祥之鳥, 然而美麗的丹頂鶴卻與道家仙學的文化有著非常的密切的關系.特別是在公元25—589年東漢和魏晉南北朝期間,道家仙學更是視鶴為神仙的化身而神圣, 并滲透了道家仙學的文化之中.
東漢時期非常崇尚“黃老道家”,也促成了道教的誕生。當初的道家借黃帝、老子的名義,同時吸收了陰陽家的思想,形成了新道家學派,使其變成偏重個人養生成仙的學說。在東漢統治者中,有許多人推崇喜好黃老養生術,把黃帝、老子作為神仙祭祀。老子也被神化為生成天地萬物的最高神靈,即“太上老君”。其實,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可想而知當時黃老道學在東漢興盛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而后道家發展成為道教自然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的結果.
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公元34—156年)。他自稱太上道君(即老子)降臨人世,授他“天師”稱號,并自創立了五斗米道。傳說他當時學道的地方就是鶴鳴山,那里還有待鶴軒、聽鶴亭等建筑。而在道教著作《云笈七簽》中說張道陵可騎鶴往來。道教認為人這個生命,經過修煉,靈魂和肉體可以升天,長生不死,從而達到神仙的境界,“與天地同休,與日月同壽”。道教就是了抓住鶴的長壽和高飛這兩個特性,并加以引申,認為鶴既是仙人的坐騎,又是仙人的化身,因而,稱之為仙禽、仙驥、仙客、仙子、仙羽、蓬萊羽士。在道教傳說中的一些神仙,也都與鶴密切相關,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戰國時的詩人屈原在《楚辭》中說:“吾將從王喬而娛戲”,唐代的詩人杜甫在《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中說“王喬鶴不群”。而兩位詩人所提及這個王喬, 其實就是道教中的一位仙人。傳說王喬是周靈王的太子晉,《列仙傳》說,太子晉喜歡吹笙作鳳凰鳴,仙人丘浮公接他上嵩山學道。30年后王喬見柏良說:“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巔。”至時,果然乘鶴駐山頭,揮手向眾人招示,數日乘鶴飛天而去。
丁令威也是道教中的仙人。傳說他在靈虛山學道,成仙后化為白鶴飛回故鄉,站立在華表上說:“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歲今來歸。城郭如舊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
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在終南山鶴嶺修道成仙,是鶴的化身,藍采和成仙駕鶴升天。《云笈七簽》說,許多道士成仙時,都會有許多群鶴在空中飛翔。鐘離權、呂洞賓、丘處機等仙人道士的詩集名為《鳴鶴余音》。
在道觀中供奉神仙的帳子上都繡著飛翔的鶴,名為“云龍鶴幡”。而道教的高功法師禮經拜時穿的法衣(懺衣)、道教的高功法師做法時穿的法衣(絳衣)都繡有丹頂鶴。連道士作法時行走的姿態也與鶴步十分相似,陳淏子(鶴)說“鶴雌雄相隨,如道步斗”,“仙家召鶴,每焚真香即至。” 因而道士也稱為羽士,道士的服裝稱為“鶴氅”,道士得道成仙稱為“羽化”,人們稱贊道士為“仙風鶴骨”。
在古代道觀中,養鶴也自然成為“時尚”,如形容道觀:“看院只留雙白鶴,入門唯見一青松。”可見一斑.其實,在當時道家仙學文化盛行的時期,以至道家仙學的后人們把羽人升天的神往也都傾注到鶴的身上,丹頂鶴飄然飛去,人們也產生了飄飄欲仙之感。這種精神上的追求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從而使丹頂鶴成了道教仙學的“圖騰”也是自然而然的。
道家仙學的文化之中,有許許多多的鶴的藝術形象、鶴的美麗神話、鶴的民間故事, 以至于一直流傳至今。
美麗的丹頂鶴, 您給予人們太多的憧憬, 太多的遐想, 太多的美滿!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