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爺?shù)膫髡f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fā)布日期:2016-07-04 瀏覽次數(shù):次
古代的城市要修筑城墻,城墻之外,還要有一圈護城壕。有水的城塹稱為"池",無水的城塹則稱為"隍"。原始崇拜認為,凡與人們?nèi)粘I钣嘘P(guān)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于民則祀之,能御災(zāi)捍患則祀之"。(《五禮通考》)城墻、城壕在防衛(wèi)敵人攻擊,保護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當(dāng)然不能沒有一位城神。于是城隍爺應(yīng)運而生、被視為城市的守護神。
最早見于史籍的城隍廟,是三國東吳蕪湖城隍廟,迄今已1700余年。但其時城隍爺?shù)挠绊懰坪踹不那么大。南北朝時,有一次梁朝軍隊攻打位于現(xiàn)今河南信陽境內(nèi)的郢城,在上游筑封鎖線,用蘆葦堵塞船路,斷絕城中糧草,使郢城成為孤城。城中糧草將盡,軍民不由恐慌。守城的北齊將領(lǐng)慕容怦為了安定民心,便帶上車往城中的城隍廟析請保佑。數(shù)日之后,驚雷電閃,暴雨狂風(fēng),江水猛漲,將梁軍蘆葦全都沖走,打破了封鎖。城中北齊軍民認為這是城隍爺顯靈,暗中相助,士氣頓時大振。慕容嚴(yán)乘勢率軍出擊,將梁朝軍隊殺得大敗。自此,城隍爺威名遠揚,影響日漸擴大。到唐代,城隍信仰已相當(dāng)普遍了。
道教見城隍在民間影響日顯,便插手進來,將其納入道神系統(tǒng),稱城隍為剪惡除兇、護國安邦之神,不但可以暗中保護城市安全,而且能應(yīng)人所請,旱時降雨,澇時放晴。同時,又利用佛教的陰間、地獄之說,稱城隍爺管領(lǐng)一城亡魂。
到了明代,朱元庫對城隍爺倍加青睞,建國伊始,即傳旨"城隍神歷代所祀,宜新封爵",于是城隍爺?shù)牡匚桓痈哔F。朱元球并命令分封各地的藩王要親自主祭城隍爺,各府、州、縣的城隍,也必須由當(dāng)?shù)刈罡唛L官主祭。
廈門的城隍廟在洪武年間周德興筑廈門城時便修建了,后曾數(shù)次重修。其位置在今思明人民醫(yī)院后邊。舊時,城隍廟前還專門修了個戲臺,邊上即廈門最早的關(guān)帝廟,日常進香之人不斷,逢年過節(jié),更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可算是早期廈門的文化娛樂中心。
據(jù)說早年的城隍廟有兩尊城隍,一尊是泥塑的,端踞廟堂;一尊是木雕的,平日居于側(cè)室,城隍出巡時才抬出來。城隍出巡在舊時是十分熱鬧的民俗活動,一年據(jù)說要三次,實際上是踩街游行。但民國以后就漸漸沒有了。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