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女神媽祖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7-04 瀏覽次數:次
每年農歷三月廿三日,是被譽為海峽女神媽祖的誕辰紀念日。逢上這一天。廟會規模空前,尤其是福建甫田市湄洲島上媽祖廟,張燈結彩,香煙繚繞,人山人海,十余萬善男信女虔誠祭拜。
自幼得道 普救眾生
媽祖姓林名默,莆田湄洲灣北岸忠門鄉港里村人。據《林氏大宋譜》記載,是九牧林蘊的八世孫女,也是晉安郡王林祿的二十二世孫女,是宋都巡檢林愿第六女兒。公元九六0年三月二十三日(農歷)庚辰,林默出世,彌目不聞啼哭,因而名默。
林默從小聰穎,惹人喜愛。七歲時,父親開始教學,秉解文義。十歲時,便喜歡單獨靜坐在房間里讀書。有一天,一位法術高強老道從林家門前經過,見林默眉清目秀,乃遍游人間所欲求收之徒。于是,授于玄微秘法。從此,林默有異于他人。
林默十五歲時,便可以上山采草藥為鄉鄰治病,還經常渡海到湄洲救助海上遇險船只。那年九月,她的父親和哥哥因公乘船北上,恰遇狂風暴雨,海面惡浪滔天。正在織布的林默忽有打盹的感覺,猛地臉色蒼白,手上拿梭,腳下織機卻沒有踩動。母親見了,以為她假裝睡覺,輕輕地將她推醒,她手上的機梭便落到地上,流著淚驚慌地說: “阿爸沒事,阿哥死了!”說完放聲痛哭。
母親將信將疑,過一會兒,她的父親回來,說林默的哥哥所乘船只被風刮翻沉沒海底,而他自己所乘的船只靠近他船獲救。第二天,林默和母親、嫂嫂駕舟入海尋得兄尸,鄉人神之,稱為神姑。
林默二十八歲那年,正值九月九日重陽節,她經過一番打扮后,戀戀不舍地向姐姐們告別說:“今天我要遠游了,可惜無法姐妹同行。”說完一陣傷悲。
姐姐們笑她說話奇怪,出游無非半天、一天時間,何用如此傷心?因而勸慰著送她出門。
林默離開了姐姐們,獨自泛舟渡海到對岸湄洲島山上最高處,登上一塊巨石,忽聞一陣仙樂飄渺,猛地腳下云朵飄動,升入云端……。雍熙(984—987)年間,港里村人為紀念林默生前治病和救人之功,在湄洲島建廟祀她,稱媽祖廟。并在她升天時所登之石上刻下“升天石”三字。
媽祖靈應 歷代受封
由于媽祖被人們做為海上救難女神供奉,流傳著許多有關媽祖顯靈的傳說,因而受到歷代帝王的十三次褒封。
宋徽宗宣和四年壬寅(1122年)給事中略允迪出使高麗,值大風,八舟七溺,獨其舟危蕩未覆。急祝天庇,見一女神在桅桿上現身,忙叩頭求庇佑。須臾,風平浪靜,舟輯安然無恙,順利至高麗后回返。使官回朝將女神顯靈平息波浪之事奏于皇帝,御賜“順濟”廟額,在江口立廟,封媽祖為順濟夫人。
宋紹興二十七年秋 (1157年),莆城東五里許有水市,諸舶所集,曰白湖。該地章氏,邵氏二族人共夢神指地立廟,少師陳俊卿(南宋名相)聞之,驗其地果吉,因以奉神,次年廟建成。三十年流寇劉巨興等嘯眾直抵江口洗劫,居民發現后,禱于廟內求媽祖保佑。忽然狂風大作,天昏地暗,海面惡浪滔天,空中顯出女神,賊人害怕退去。過不久,賊人又來進犯,女神再次顯靈,賊寇終為官軍捕獲。官軍啟奏皇上,羅列神功,奉旨加封靈慈,昭應崇善福利夫人。
在宋代有許多有關記載中,還有天妃顯靈托夢、神助官兵捕賊,圍殲入寇等的故事,也因此,多次受封,在民間信奉中,還被列入仙班十八頭領之中。《湄洲志》記載:北宋時期,商人三寶,滿載異貨,要通外國。臨發前,椗不動,見一怪坐定不動。急報,客大怪,登岸,詢洲人,北方何神最靈 ?或曰本山靈女報稱顯應。遂詣詞拜禱,其椗立起,乃焚香一瓣于祠前石間,祝曰神有靈此香為證,愿顯微應,俾水道安康,大獲貲歸。即大立規模以答神功,迨泛舟海上或遇風濤危急,拈香仰祝,咸昭然庇護。越三年,回航安全,商人捐金創建廟宇,煥然改觀,及宋真宗天圣中(1023—1032)信者擴其他,廊廡益壇巍峨。
從《湄洲志》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湄洲天妃官原先規模較小,然后在林默升天不到四十年的時期中,由于航海經商者對靈女許愿的結果,廟宇規模逐漸擴大。宋朝把天妃納入道教。
到了元代,雖然社會比宋代有所進步,但造船業落后,海上交通運輸船舶大者不過千石,小者三百石,載運量只有 15—50噸之間的海上帆船。海道的迂回,險灘惡浪,自然氣象變化無窮無法掌握,海上行船,隨時都有翻船的危險。因此,漕運船舶的押糧官和水手便仰賴天妃保佑。每次運糧,官家必須先行到天妃廟卜吉然后開洋。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辛未 (1271年),國家剛穩定,元世祖下詔說:“惟昔有國祀為大事,自有虞望秩而下,海岳之祀日至崇極,朕恭承天府而有四海粵若稽古,咸秩無文,惟爾有神,保護海道,糧舟漕運恃神為命,威靈赫赫,應驗昭彰,自混一以來,未逞封爵,有司奏請,禮亦宜之。今遣正奉大夫宣慰使,左副都元帥兼福建道市舶提舉莆師文冊爾為護國明著天妃,于戲,捍患御災,功載祀典,輔相之功甚大,迫崇之禮宣優,爾期服茲新命,以庇佑我黎民,陰相我國家,則神之享祀有崇,永無極矣!”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仁宗下詔書說:“愛人利物克著于重溟,崇德報功,禮宜崇乎……肆頒倫命,護國明著天妃林氏,聰明通達,道心喜利,當臨危履險之際有轉禍為福之方。詳飚迭馭,曾聞瞬息桅檣出火,屢見神光,有感即通,無遠弗廟,顧東南之漕運實左右之憑依,不有褒恩,易彰圣跡,于戲!爵以馭貴,宣懿號之加,海不揚波,尚冀太平之助,可加封護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
至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年)封護國輔圣庇民顯佑廣濟靈威助順廣惠徽烈明著天妃。
褒封的原因是:文宗天歷元年,夏備海道萬戶府分司運糧至大海,颶風驟起,巨浪連天,七日夜不息。人因疲乏,運艘幾于翻覆。舟人哀號求神庇佑。會暮,有燈從空中而下,掩映舟中輝煌如晝。宛見神靈陟降。少傾,怒濤頓平,船上覺異香繽郁。自此水道無虞,徑抵直沽。都省奏聞,奉旨差翰林國史院學士普顏實理,御香馳致祭。二年漕運復籍神庇無失。事聞于朝,即于加封,并遣官黃份等馳傳具禮專詣湄洲特祭,并致祭淮浙閩海等處各種廟共十八所。
當時文宗下詔說:“陰陽不惻惟神克燮理之道,河山永定在國尤資轉運之功……護國明著天妃,天地鐘靈,山川炳慧,風轉舵摧,屢救吾民之危,大流水爭,常全藩舶之危……”。元文宗天歷二年,北至直沽,南至泉州,朝廷為漕運順利,命翰林院擬就祭文到各地天妃宮致祭。
信奉天妃至明朝更為盛行。鄭和七次下西洋,歷時三十年,涉滄溟十萬余里,往返于太平洋、大西洋和阿拉伯海,途經三十多個國家,乞求保護的神主要是天妃。
在福建長樂縣三峰塔寺石刻《天妃靈應記》中記載和流傳,明永樂三年,三保太監鄭和首次下西洋,途經長樂海域,突然狂風大作,惡浪滔天,眼看舟楫有傾覆之危,鄭和焚香三柱,求天妃保佑,頓時風平浪靜。.于是,鄭和在長樂立廟祭祀天妃。據清乾隆年間林清標輯《湄洲志》中記載,鄭和首次下西洋至廣州大星洋遭風,舟將覆,舟工祈禱于神說:鄭和奉命出使西邦,忽遭風濤危險,身固不足惜.恐無以報天子,且數百人之命懸于呼吸,望神救之。俄聞喧然鼓吹聲,一陣香風,從上而來,宛見神立于桅端,風恬浪靜,歸朝復命奏上,奉旨整理祠廟。
史料還記載;明永樂七年巳丑 (1409年),欽差太監統領指揮陳慶等往西洋,賊覘識,垂涎寶貨,率數十艘于中流截劫。正值大風,奔流如飛,我舟被困,眾懼股傈,陳等奉君命到此.數百人在茫茫大海中,須決雌雄尚可生還,當夜神夢示佐風擒敵,我艦乘霧急風上朔,翌日順風,陳慶乘風沖敵舟,賊驚駭,風急舟快,賊蓬被官桅倒插破裂,陳慶揮刃越舟,賊首投水,鉤而俘之,余悉就擒,獲軍器貨物無數,復命奏上奉旨再次褒嘉天妃。
據《琉球國志略》記載:明宣德五年十二月,欽差太監揚洪統領指揮,千百戶及隨從人等,駕船大小三十只,裝載彩幣,嘗賜阿舟、暹羅、爪哇、滿加剌、蘇門答臘、木骨都、東卜剌哇、竹步八國,恭奉神妃,朝朝拜祈保佑。一月,舟至中流,天日清霽,遠望大嶼橫峙海中,上多怪石,錯生海物,眾曰舟中郁郁已久,盍登岸少舒,各奇蹬而上,又旁有小礬,一女子攜筐采螺,竟赴礬迫視之,洪恐其肆慢,趨前呵止,女子忽不見,回首大嶼已沒。方知前所登嶼,即巨鰲浮現,其靈女乃天妃,現身救此數十人,各叩首謝神,歸奏皇上奉御香祭致。
在明代,信奉天妃已達高潮,尤以鄭和下西洋為最,大小船只出使海上,船艙中必供有天妃,在海上朝拜祀禱保祜。據《天妃之神靈應記》碑記載:“而我之云帆高漲,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者,誠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賴天妃之神保祜之德。”《西洋通俗演義》中描述:“當烏天地黑,浪滾濤翻,狂風刮地而來時,鄭和和王景弘跪道: “信士鄭某、王某奉恭奉南贍部州。大明國朱皇帝欽差。前往西洋。撫夷取寶,不料海洋之上,風狂浪大。寶船將危,望乞天神俯垂護祐回國之日,永奉香燈。”禱告完畢,只見半空中劃喇一聲響,響聲中吊下一個天神,手里持一盞燈籠,大聲喝道:“甚么人作風哩!”喝完當即風止,又喝聲浪,當即浪靜……
鄭和下西洋行前沿途要祭祀天妃,平安歸來后又要酬謝天妃。
明末,鄭成功起兵抗清,以廈門為陣地,繼而出師臺灣,驅逐荷夷,收復臺灣。軍隊乘船到達彭湖時,狂風大作,連日不停,軍中糧草殆盡,眼看士氣不振。鄭成功跪下朝天叩求神助說,要是鄭軍不該滅,請即風息浪靜。祭畢當即如常.于是,軍隊順利突入鹿月門,占領赤嵌城。因此,鄭軍安定后,鄭成功即在各地建廟祀奉天妃,稱天妃為媽祖,又榮稱為開臺媽。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孟冬,靖海將軍施瑯率三萬水師駐莆田平海,因軍中缺乏淡水,飲用困難。施瑯訪得平海天妃官前有一口枯井,據當地百姓介紹,此井原可供百戶人家飲用。因此,施瑯祀求天妃相助,繼續深挖,果然涌泉如注,解決了軍中吃水。施瑯為此專作《師泉井記》,并寫“師泉”二字,至今猶存。
康熙二十二年甲子 (1684年)六月,施瑯攻打臺灣,水師舟至澎湖,士兵們恍惚中見到天妃在船上,士氣大振,勇猛沖殺,肅清澎湖敵軍。署佐營千總劉春夢見天妃對他說,二十一日必攻克澎湖,七月可得臺灣,果然如應。平海鄉人進天妃宮時,見天妃衣袍濕透,她左右二神將兩只手都起了泡,報皇上獲悉后,御書香帛到湄洲祭媽祖廟。
湄洲媽祖廟分布情況
莆田湄洲島上媽祖廟,是傳說林默娘升化處人們最早建的紀念廟宇,被人們尊稱為“湄洲祖廟”。
湄洲媽祖廟,創建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初僅數椽;天圣年間(1023—1032年)開始擴建,日臻雄偉。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來到島上主持御祭儀式并擴建廟宇。至清康熙時,有五組建筑群,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其壯麗不啻“海上龍宮”。廟后崖石上.有觀瀾題刻,還保存林默升天處石刻“升天石”。
在媽祖的故鄉建立廟宇的還有港里、白湖、圣墩等地,當時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泉州,在慶元年間 (1131—1200)建立天妃廟。南宋首都杭州市也建有順濟圣妃廟。沿海各地的漁民和航海者把媽祖奉為海上保護之神,在中國的海岸線上的丹東、秦皇島、天津、煙臺、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澳門等地都建有天妃宮。甚至內地的景德鎮、貴州鎮遠、安徽天長縣也建有天妃宮。
隨著海外交通的發展,華僑外出謀生,天妃的信仰也帶到世界各地,朝鮮、日本、越南、新加坡、菲律賓等地也建有天妃宮。與福建隔海相望的臺灣,天妃影響更為深遠。
在國內,以湄洲媽祖廟和天津、臺灣北港的媽祖廟并稱為三大祖廟;澳門媽祖閣,建于明成化年間 (1465—1487年),已整整經歷了五個世紀,廟內香火鼎盛,為中外游人必到之處。
臺灣有三分之一的同胞都信仰媽祖,如今全島共有大小媽祖廟四百九十六座,有的稱天妃宮,有的稱天后官,還有稱媽祖廟、天后寺、天后祠、圣母壇、文元堂、朝天宮、雙慈亭、安瀾廳、中興公厝、紛陽殿、提標館等。
臺灣同胞所信奉的天妃,神像來自大陸不同地方,稱呼也不同。來自湄洲的稱“湄洲媽”,來自泉州的稱“溫陵媽”,來自同安的稱“銀同媽”。
如今大陸每年農歷三月廿三日媽祖誕辰,湄洲島上香客如云,善男信女進島朝拜者不下十萬人。不僅來自全國各地,而且有華僑、港澳同胞.許多臺灣同胞通過各種途經攜帶各種祭品來湄洲祖廟祭祀。有的來湄洲之前,受鄉親委托,捧著北港天后宮的香火,乘車繞全島主要媽祖廟,進行 “接香火儀式”。祈求海峽兩岸親人平安,有的臺灣同胞乘船于農歷二十二日夜進島,守在大殿前靜俟凌晨敬上第一柱香;由于湄洲媽祖廟毀于十年動亂,近幾年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修建媽祖廟董事會,由群眾捐資重建,許多臺灣同胞也紛紛捐資,并來湄洲“請”媽祖去臺。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