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謙之改造五斗米道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7-04 瀏覽次數:次
五斗米道自漢末張魯降曹后,遷移北方。不久張魯去世,教團的發展暫時停滯。其內部發生分化,一些祭酒道官獨自傳授教職,召收弟子,濫收錢物。曹魏末年,張魯后裔發布的《大道家令戒》,勸誡道官道民尊天奉道,持身守誡,企圖整頓教團組織渙散,科律廢弛的現象,但是收效不大。西晉時,巴蜀地區的五斗米道恢復活動。到了東晉,五斗米道又在江南復興,許多門閥貴族都信奉五斗米道。例如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家族,就是世代信奉五斗米道的大士族。當時在江浙一帶,還有錢塘士族杜子恭創立的一個五斗米道教團,信徒多達十萬戶,其中也有不少世家大族。杜子恭死后,其門徒孫泰繼續傳播道教。
東晉末年,孫泰因卷入統治集團的內爭,被執政者司馬元顯誅殺。其侄孫恩逃入海島(今浙江舟山群島),聚合徒眾,欲圖復仇。隆安三年(399),孫恩乘晉末社會動蕩之機,利用五斗米道發動大規模的叛亂。東晉統治下的會稽、吳郡等江東八郡同時俱起,殺長吏以響應之,旬日之中,聚眾達數十萬。孫恩黨徒號稱“長生人”,他們誅殺異己,擄掠財貨,燒毀倉稟邑室。其后孫恩因兵敗投海自殺,據說“妖黨妓妾謂之水仙,投水從死者以百數”。他的妹夫盧循又率余眾轉戰至廣州,直至義熙六年(410),才被東晉大將劉裕擊敗,逃至交州投水而死。
孫恩起義震撼了東晉王朝,靠鎮壓叛軍起家的劉裕,不久后便篡奪權位,建立了南朝劉宋政權。由于早期五斗米道主要傳播于民間,常被農民起義利用。這種情況不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容易招致官方的限制和鎮壓,不利于道教的發展。因此孫恩叛亂失敗后,南北朝時期一些出身上層士族的道教徒便出來改造五斗米道,欲圖使道教變成能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官方宗教。寇謙之便是南北朝道教改革的重要代表人物。
寇謙之(365—448),字輔真,馮翊萬年(今陜西臨潼北)人。出身世家大族。少好仙道,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藥,歷年無效,據說其誠心感動上天,因此有仙人成公興來降。有一天寇謙之去姨母家,見成公興正在傭耕力作,形貌甚強,因帶回家中,令其開墾舍南棘田。后來寇發現成公興精通《周髀》算術,請師事之。公興曰:“先生有意學道,能否隨我隱遁?”寇欣然從之,二人遂共入華山修道。后來又同至嵩山,隱居石室,采藥服食,前后共七年。據說成公興謫降期滿,尸解成仙,飛升而去。寇謙之繼續修道嵩山,精專不懈。
北魏神瑞二年(415),寇自稱在嵩山忽遇太上老君降臨,告之曰:“往歲嵩山神上奏天曹,說自從天師張陵去世后,地上修道之人無從師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謙之,立身直理,堪處師位。吾故來授汝天師之位,賜汝《云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大道清虛,豈有斯事?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服食閉煉。”這一段老君降臨傳教的故事,當然是寇謙之自己編造的神話。他的目的是假托神意來改造三張舊五斗米道的教義,革除交納租米錢稅的制度和淫穢的男女合氣方術,而代之以儒家禮教制度和神仙道教的服藥內煉方術。這種新道法更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
北魏泰常八年(423),寇謙之又假托老君玄孫李譜文降臨,授給他《錄圖真經》六十卷,讓他“輔佐北方泰平真君”。次年,寇謙之從嵩山前往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獻上《錄圖真經》,又通過司徒崔浩的推薦,得到北魏太武帝賞識。太武帝派使者去嵩山祀神,并迎接在山中的寇氏弟子來平城。宣布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在平城東南建大道壇,供給道士一百二十人衣食,齋肅祈請,六時禮拜,每月設數千人大法會。440年,寇請求為太武帝祈福于嵩山,據說感通太上老君。至442年,太武帝親自去天師道壇接受道教符篆,成為道教正式信徒。此后北魏歷代君主即位后,都要去道壇受符篆,成為慣例。寇謙之被太武帝尊為國師,每有軍國大事,常向他詢問“天意”。他所創的新天師道,在北魏興盛了一百多年。直至公元548年,才被北齊文襄王罷廢。從寇開始,道教獲得了最高統治者的正式承認,成為官方宗教。
(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編《中國道教基礎知識》,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