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7-04 瀏覽次數:次
雷公又稱雷神或雷師。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雷之神,道教奉之 為施行雷法的役使神。傳說雷公和電母是一對夫妻。雷公名始見《楚辭》,因雷為天庭陽氣 ,故稱「公」。所傳始為獸型,或似鬼,或似豬,而以猴形居多; 后狀若力士,坦胸露腹, 背插雙翅,額生三目,臉赤色猴狀,足如鷹鹯,左手執楔,右手持錐,呈欲擊狀,神旁懸掛 數鼓,足下亦盤躡有鼓。擊鼓即為轟雷。能辨人間善惡,代天執法,擊殺有罪之人,主持正 義。
雷公信仰起源很古。至戰國,《山海經》中描繪的雷神形象為:雷 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則雷也。《大荒東經》則曰:狀如牛,蒼身而無角 ,一足,……其聲如雷。皆為半人半獸形。東漢王充《論衡•雷虛 》所記雷神形象有了變化,曰:圖畫之工,圖雷之狀,累累如連鼓之形。又圖一人, 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基本上已是擬人化 了。民間自古崇敬雷公,流傳許多雷公故事,尤以唐宋為甚。唐宋文 人筆記中,多記大雷雨后,雷神、雷鬼從空而降,雷神霹打不孝子和不法商人,及雷神娶婦 等故事,反映出人們對雷神既存敬畏心理,又寄托主持正義的愿望。在這些故事中,唐沈既 濟《雷民傳》所記雷公育子事更引人注目,該傳稱:昔(雷州民)陳氏因雷雨晝冥, 庭中得大卵,覆之數月,卵破,有嬰兒出焉。自后日有雷扣擊戶庭,入其室中,就于兒所, 似若孵哺者。歲余,兒能食,乃不復至。遂以為己子。(陳)義即卵中兒也。” 元代成書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本《搜神記》和《三教搜神大全》將上述故事略加改造增 益,寫成雷神陳文玉的故事。《搜神記》卷一曰:舊記云:陳太建(569~582)初, (雷州)民陳氏者,因獵獲一卵,圍及尺余,攜歸家。忽一日,霹靂而開,生一子,有文在 手,曰‘雷州’。后養成,名文玉,鄉俗呼為雷種。后為本州刺史,歿而有靈, 鄉人廟祀之。陰雨則有電光吼聲自廟而出。宋元累封王爵,廟號‘顯震’,德佑 (1275)中,更名‘威化’”據清《續文獻通考》卷七十九, 宋寧宗慶元三年加封雷州雷神為廣佑王。廟在雷州英榜山。神宗熙寧九年,封威德王 ,孝宗乾道三年,加昭顯,至是封廣佑王。理宗淳祐十一年,再加普濟,恭帝德祐元年,加 威德英靈”。道教亦尊奉雷神,杜光庭刪定的《道門科范大全集》卷十二、 十八等,已將風伯雨師、雷公電母作為乞求雨雪的啟請神靈,北宋后的雷法道士又以之為施 行雷法的使役神。后者肇始于唐,杜光庭《神仙感遇傳》卷一《葉迂韶傳》載,一次雷雨中 ,雷公被樹枝所夾,不能脫身。后為葉遷韶所救出,雷公愧謝之”,以 墨篆一卷與之曰:‘依此行之,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我兄弟五人,要聞雷 聲,但喚雷大、雷二,即相應。然雷五性剛躁,無危急之事,不可喚之。‘自是行符致 雨,咸有殊效。北宋末興起的神霄、微諸派,以施行雷法為事。聲稱總管 雷政之主神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雷師、雷公為其下屬神。《九天應元 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即假托普化天尊之口,向雷師皓翁講經說法,命對不忠君王 ,不孝父母,不敬師長”者,即付五雷斬勘之司,先斬其神,后勘其形, ……以至勘形震尸,使之崩裂”云云。舊時各地多有雷神廟, 清末黃斐然《集說詮真》云:今俗所塑之雷神,狀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兩翅,額 具三目,臉赤如猴,下頦長而銳,足如鷹鹯,而爪更厲。左手執楔,右手執槌,作欲擊狀。 自頂至旁,環懸連鼓五個,左足盤躡一鼓,稱曰雷公江天君。”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