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關公磨刀雨”的傳說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7-03 瀏覽次數:次
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相傳是三國時期的漢蜀名將關羽的誕辰日,故俗稱關公誕”。
關羽在世時以忠、義、勇著于世。他畢生忠于蜀主劉備,對曹操的禮遇能知恩報恩;他武藝超群,卻又剛愎自用;生前由曹操請漢獻帝封為漢壽亭侯,死后被蜀主追謚為壯繆侯。在歷史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關羽的降漢不降曹”、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故事,是他的忠;桃園三結義”、古城會”、華容道義釋曹操”等,是他的義;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等,是他的勇。更有神化之筆的刮骨療毒”一段文字,通過神醫華佗之口,對關羽贊嘆道:某為醫一生,未嘗見此,五侯真天神也!”直至關羽被東吳殺害以后,竟然英魂不散,回蕩在當陽縣玉泉山上空,高叫還我頭來!”并且扼死了呂蒙;以至曹操見關羽的首級口開目動,須發皆張”,使曹操嚇得個半死。
由于歷代統治者不斷敕封,尊奉日隆,唐代時祭祀關羽的關羽廟,到北宋時變成了關王廟、關帝廟,自宋、元、明至清代,關帝廟已經滿布于全國城鄉。清人王侃在《江州筆記》中說得明明白白:今天下無不知有關忠義,演義之功也。”
據說關公能御災除患,每逢農歷五月十三日,各地都舉行關帝廟會”,祭祀關羽。
舊時,揚州也有一座關侯廟,是揚州人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集會祭祀關公的會所,系山西鹽商于明代嘉靖年間所建。山西人因以關羽是忠義化身,道德榜樣,視之為山西人闖蕩江湖的保護神,故當時皆以山西人為祭祀關公活動的倡導者。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僧人梁玉主持重修該廟,并增祀劉備、張飛像,更廟名為三義閣”。至今,仍有漢白玉雕刻的古三義閣”橫額嵌于門頭之上。
舊時,揚州瘦西湖的小金山景區另有一座關帝廟,位于小金山腳下。據清·李斗的《揚州畫舫錄》載,傳說鹽商程志銓為了恭迎乾隆皇帝圣駕,集資挖湖開通一段蓮花埂新河,其所挖之土用于堆積筑山。但不料屢堆屢塌,程志銓用銀二十萬兩、歷時三年,工程仍不成。一夜在睡夢中,見關公帶領士兵正在打梅花樁,以幾根木樁為一組,組成連環樁,打在水中,再堆土成山。程志銓醒后,便依照夢中情景行事,工程然成功,不出十天就奠定了地基。程志銓為酬謝關羽的指點,特地在堆土之地建了一座湖心律寺,寺門朝南,門前有山門殿三間,內供四大天王,故稱天王殿”。天王殿后又建了一座面闊三間的關帝殿”,殿內主供關羽。寺中原先還有僧舍、御碑亭、風亭、觀音殿、玉佛洞和一尊緬甸玉佛,以及該填充的其他配房。后來,湖心律寺漸廢,關帝殿改稱關帝廟。1957年,湖心律寺的天王殿被拆除,改建成拱門和游客集息之地。原關帝廟亦被改造成工作人員辦公地點。
舊時的揚州,原安家巷有清代建的古關帝廟”一座(后被省水利安裝隊所用),原北小街有清代建的小關帝廟”一座(現為居民住宅),原舊城倉巷有明代建的關帝廟一座(后被揚州鎖廠所用),原小東門甕城內也有一座關帝廟(已于解放后圯毀拆除)。
舊時有的人家還在家中專門設有神龕,供奉關羽的畫像和雕像。其像有站像和坐像:站像作丁字步、左手理髯,身體略作傾側,雙目定視前方。坐像側身靠桌,左手理髯,右手捧讀著《春秋》。無論立像還是坐像,都是面如重棗,丹鳳眼似開似閉,臥蠶眉又濃又黑,一綹美髯又長又密,身著蟒袍玉帶,有股威武莊嚴的氣概。揚州人舊時在五月十三日祭關公時,除敬獻祭品和恭敬香火之外,還以竹子做成弓、矢,另用紙做成韋蜀,掛在關公神座上,說是可以為小孩解 將軍剪”,能夠逢兇化吉,易養易長。是日又稱關公磨刀日”,若逢降雨,稱為關老爺磨刀雨”,將會全年風調雨順,以解民憂。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