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減冰壺一片心:任法融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任法融
任法融的生平
鏡頭一:1957年冬天的夜晚,冷風瑟瑟,雨雪霏霏。此時,在陜西省周至縣樓觀臺道院內,一位面容清秀的道士正坐在禪房一角,時而眉頭緊鎖、低頭沉思,時而注目凝視、奮筆疾書……旁邊堆放著道經典籍。
鏡頭二: 2009年11月25日,銀裝素裹的鳳凰山旅游風景區內,一位鶴發童顏、精神矍鑠的老者在天寒地凍的季節,來到由他出資修建的麥積區新陽鎮鳳凰山旅游風景區建筑工地上,不時地告誡工人們要注重對碑石及古樹木的保護。寒風吹拂著他胸前的長髯,似乎也在詢問,這位求仙問道之人,怎么還關心起俗事來了?
兩個鏡頭,留下的是不同時代不同場景里的同一個人。
他,俗名任志剛,漢族,甘肅省天水市人,生于1936年6月23日。1943年7歲時入鄉塾讀書,1950年因家庭生計困難而廢學,在家習農事并從其慈母課讀儒家四書,或許正是兼有一定的文化修養,為以后鉆研道教文化經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50年3月,他出家入道于陜西省隴縣藥王洞,拜王嗣琳道長為師,后到龍門洞修道。由于他天資聰穎,又深諳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出家后的第三年,便從龍門洞來到樓觀臺,開始在樓觀臺掛單講道。1986年被選為樓觀臺院監、陜西省道教協會會長,隨后又當選全國政協委員,他就是2005年6月擔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的任法融大師。
他一身道裝,長須飄飄,作為道教界的最高“掌門人”,不僅是一位對道教經典精修深悟的集大成者, 一位對家鄉人民鼎力相助的慈善家 ,而且還是一位以著書立說、普濟大眾為四方所稱道的一位深受家鄉人民崇敬的道教大師,一位善于用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來詮釋并弘揚中華文化精髓的傳承者。
數十年來,他潛心修道,精修深悟,著述頗豐,在日、韓、新、馬等國有多種譯本出版,主要有:《老子道德經釋義》、《太上老君養生十四字訣》、《〈黃帝陰符經〉、〈黃石公素書〉釋義》、 《〈周易參同契〉釋義》、《陰符經素書講義》以及《道德經釋義》韓文本。也正是因為他有這樣大的成就,他的經歷也倍受人們的關注。
“貧窮家庭是一種高等教育”
任法融出生于一個世代務農且家境貧寒的農村,貧窮人家的土地都在陰山高坡,種的糧食不夠吃,生活條件比較貧苦。但他認為:艱難的生活,對一個人來說,往往是一種寶貴的財富,貧窮家庭是一種高等教育,這種教育的最佳時機是在童年。童年的貧困生活,養成了老人簡樸的生活習慣,從來不允許浪費。就是現在,老人還保留著吃飯時撿拾飯粒和饃渣以及舔碗的習慣。曾經有位晚輩在北京請老人吃飯時花了4000多元,任老得知后對晚輩這樣說道:農村里一畝地最高產量是1000斤糧食,10畝是10000斤。供一家10口人一年的生活,如果按小麥最高價格每斤0.70元來算的話,一萬斤糧食就是7000元。你一頓飯就可以把農村一家人大半年的生活費花光!你想想,這是不是無用的奢侈?如果用它來扶貧濟困,可以給多少人帶來幫助?別忘了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啊!”只言片語間,老人的節儉與大愛,讓這位年輕人自慚形愧。
童年的艱苦生活,也養成了任老為人正直的可貴品質。1966年,文化大革命剛剛爆發,樓觀臺的道教徒受到沖擊,眾多道教徒被遣散。時年30歲的任法融被遣到陜西農村里務農。由于文化程度較高,受到器重,不久,被選拔擔任公社文書。一次,主任在做一件損公肥私的事時被副主任撞見,怕被告發,就利用職權把責任強加在了副主任的身上,并把所謂的揭發材料拿到任法融跟前,要求其加蓋公章后立案處理。任法融知曉事情的來龍去脈,也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一旦蓋章,將給這位副主任帶來禍端,其政治生命和前途將毀于冤屈中。于是找借口硬是沒有蓋章。主任做賊心虛、心懷鬼胎,這事只好不了了之。從小養成的耿直品性伴隨了任老一生,由此贏得了人們的贊譽,成為任老綻放的閃光點。
未減冰壺一片心
“道教強調行善做好事,普渡眾生,早得彼岸。”堅持扶貧幫困、樂善好施,傾心舉辦社會公益事業,是任法融會長長期以來堅持修行的一大“功課”。
1994年以來,他將相當積蓄拿出,先后為陜西省周至縣塔峪建校,為東明修橋……捐款5萬元。看到周至縣東樓村村民用水、行路都很困難,他特事特辦自己拿出2萬元,道觀捐資3萬元,徹底解決了群眾吃水、行路難問題。
幫扶不分遠近,家鄉更難忘記。記者從新陽鎮政府提供的一份任會長慈善工程一覽表中獲悉:從1996年以來,任法融會長始終心系故里,把家鄉父老的冷暖掛在心上,積極為家鄉的建設與發展慷慨捐資捐款。先后在家鄉通渠引水、架橋修路,助學育人、繁榮文化,扶貧濟困、廣布德澤,先后建成了席西、席東、姚家溝、鳳凰泉、琥珀鄉等一批人飲解困工程,整修了新鳳公路,硬化了新陽街道,新修了趙胡通村公路,實施了316國道至鳳凰山高等級公路建設,完成了席西村文化教育基地建設等工程,使得新陽鳳凰片區上萬群眾受益。2006年,他出資220萬元,在琥珀鄉建成人飲解困工程“上善泉”,解決了9村9536人的吃水困難后,又出資180萬元,在中梁建成“廣德泉”解決了上萬群眾的吃水困難。2009年出資261萬元,實施了鳳凰山旅游資源開發項目,建成了席寨村文化舞臺和鳳凰山文化舞臺及配套設施,對山體進行了綠化。這次鳳凰山旅游景點的建設,是老人助推麥積區旅游事業大繁榮、大發展的又一善舉。采訪中,余女士也告訴記者,任老從90年代至今給家鄉捐資捐款累計至少要達1600多萬元以上,有很多都是悄然無聲,沒有驚動當地政府和媒體的,因為一個出家人是不需要那些所謂的虛名的。
道教養生食為先
當記者請求任會長給讀者談談道教傳統養生與現代健康生活時,他說:自古以來,人們探討養生之道的極多,道教的養生理論和方法有著獨到之處,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曾勉勵把道家的養生精髓發揚光大。道家經典《道德經》第五十五章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宇宙之間的森羅萬象、蕓蕓眾生,都在“和”的情理中生息,所以“和”是自然界唯一的真常之道。它最有生命力,所以稱做“常”。人們知道“和”這個真“常”之情理,才算體悟了真正的養生之道。如能常使人身中陰陽(元精與元神、心神與形體)抱一而不離,到此境界,自然日益增強本身生命。《周易參同契》中,將人身之元精與元神合凝一意比喻相愛,也始終貫穿著“和”這一宗旨。這些養生之道,讀者可能會感到很深奧,可每個人每天離不開的“食”,卻是最重要、最易理解、最易做到的一種養生之道。
據《黃帝陰符經》記載:“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吃飯飲食要有規律,不要大飽大饑。吃飯不可過量,是食常忍三分饑,少食為佳。胃要調和好,不要過咸過辣,一定要五味均勻,生熟相宜。該活動時,要選擇最佳的時機進行活動。要起居有常,不要該睡時不睡,該起床時不起。每個人都應尊循這個道理,這就是養生的最好辦法。
伏羲八卦與預測
在談及伏羲八卦于命理的聯系時,任老認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也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便更好地為現代社會服務。天水是伏羲故里,伏羲始畫八卦,就源于天水。伏羲畫八卦,開啟了中華民族文化之源。《周易》、《史記》等典籍記載了伏羲“作八卦”的重要貢獻。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民族思想方式的基礎。可以說,伏羲開啟了中國傳統文化之先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實際上伏羲所創造的八卦也是一種預測,其神妙和功用就是預測,不能預測就失去了作用。運用八卦預測有些人認為是一種封建迷信的東西,實際上它是一種用來預測一個人未來的工具,它甚至可以解釋一些很多現代哲學都不能解釋的事情。任何事物都有自己不同的的生存時間和空間,八卦中首先要講到人的生辰八字,實際上就是根據人出生的時間來衡定這個人的生存空間有多大,并以此來斷定這個人一生對社會的貢獻和成就。比如:家鄉天水的小麥每年都要到白露時才能開始種植,其它時間是不適合種植的。如果非要反季節種植,小麥生存的時間和空間就要受到限制,也不利于小麥的生長,必然是欠收甚至會顆粒無收。”
從善如流,是道教最基本的修行標準,任老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含德之厚,比之赤子。”在多年未改的鄉音中,我們聽到了道教在人類對生命的探索與追求中奏響的華美樂章,也看到了任老身上所閃現出的智者光輝。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