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的道家真人——魏伯陽與帛和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北邙山被道教列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其實,北邙山豈止是“之一”,當為第一福地。僅在東漢時期,除張陵外,這里又走出萬古丹經王魏翱、帛家道開山祖師帛和,他們皆為道教名列前茅的“真人”。
萬古丹經王——魏翱(魏伯陽)
魏伯陽煉丹圖
《天地宮府圖二十四治》載:“北邙山治,魏真人治之!蔽赫嫒思次喊。魏翱,字伯陽,東漢河南尹(治所洛陽)密(今新密市)人。他出身大家士族,但不愿為官,整日或閑居修真養性,或遍訪名山高人。他擅長文辭,精通周易、黃老、讖緯之學,攻讀內丹經典。他在長白山遇高人傳授《古文龍虎經》,又在京城洛陽獲《三十六水法》、《黃帝九鼎神丹經》等“火記六百篇”。魏翱遍覽經書眼界大開,便到北邙山翠云峰隱居,潛心著述。他用易經卦象的變化模式、鍛煉金丹的爐鼎方法、黃老自然的法天形態,把自己修煉體會的全過程,用詩歌的語言形式一一描述下來,著成《周易參同契》。這是繼老子《道德經》之后的第一部道教金丹大法,是空前絕后的道教經典,被稱為“萬古丹經王”。
東漢讖緯之學盛行,著書行文有意用隱晦曲折的語言,類似文字游戲,專門讓人看不懂,以顯示高深莫測。后人稱此為“廋(sōu )詞”。魏翱的《周易參同契》即是用廋詞而寫。他想說啥偏不直說,到處設謎讓人猜。如他說他的籍貫,稱自己為“鄶(kuài)國鄙夫”。鄶國,西周初分封的諸侯國,早被鄭國所滅,漢時稱密縣,他說他是密縣人再清楚不過。如他說他的姓名:“委時去害,依托丘山,循游寥廓,與鬼為鄰。(魏)化形而仙,淪寂無聲,百世一下,遨游人間。(伯)陳敷羽翮(hé),東西南傾,湯遭厄際,水旱隔并。(陽)”今人看,這真是故弄玄虛,但當時,這叫時尚。
五岳真形圖
帛家道——帛和
西晉酈道元《水經注》載:“瀍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題云‘真人帛君之表’。”這里的瀍水是洛陽瀍河,帛君為帛和。帛和,字仲理,巴郡人。他學習道法,先到地肺山(終南山)從師董奉,又到西城山從師王遠。王遠,曾任朝中郎中、中散大夫,后棄官入山修道。漢桓帝聽說他的名氣后,召他回朝當官,但王遠誓不出山;傅塾峙扇擞脖扑瞎佘嚕芈尻枴M踹h一直低頭不語,不肯回答皇帝的詢問,而提筆在宮門上一下寫了四百余字,皆是未來之事,不知所云。桓帝看得一頭霧水,十分討厭,讓人刮去字,誰知,外表的字刮去了,里面的字又冒出來。眾人皆驚,以為神鬼之工;傅蹮o奈,放他重回山林。
帛和在西城山隨王遠學道,日復一日。一天,王遠說:“我要暫時離開此地到瀛洲去。你應當經?纯催@座山石洞北面的石壁,如果你看到石壁上有文字出現,那就是你得道了!闭f罷,王遠又告訴他大道口訣,飄然而去。
帛和看石壁看了三年,終于看到了文字。那都是古人所刻,有《太清中經》、《神丹方》等,更彌足珍貴的是,被道眾尊為圣典的《三皇內文》、《五岳真形圖》也赫然顯現。
《三皇內文》是古人根據中國歷史神話撰寫的治國之書,從盤古開天地寫到“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因為《三皇內文》是用古代的象形文字寫的,后來道士們把這些文字變成了畫符的符號,十分神秘。
《五岳真形圖》是古人所繪五岳個體圖形。此圖把五岳的形態,賦予形象化、夸張化、濃縮化。它盤曲蜿蜒,高下參差,長短卷舒,波流勻稱,像書法的筆跡,鋒芒暢達。它如天然的嶺壑,虛實相間,濃淡相宜,又如秋云繞林間,色彩玄黃。它意境高遠,莊重大氣,給人以震撼之感。據傳,此圖繪自天宮,由西王母傳給漢武帝,以后,每四十年傳授一次,非大賢大德之人不可得到。
帛和見到石壁上的文圖,激動萬分,慌忙沐浴更衣,齋食七日后,設壇祭拜發誓,遂以長絹將文圖一一抄下,遇到不懂之處,細心揣摩,仍不解悟,便待師父回來指點。數年后,王遠歸來,帛和與其心有靈犀一點通,道法大成。
帛和辭別西城山,到林慮山、無終山,最后在洛陽北邙山翠云峰創建帛家道。帛和傳道,十分輕松。因為早有人知他身上帶有道家寶貝,即《五岳真形圖》。據傳,人若佩帶此圖,消災彌難,逢兇化吉,延年益壽。家有此圖,能避兵兇侵犯,人要害你,反受其害。此話傳開,要求加入帛家道的人蜂擁而至。其道流傳世間之長、地域之廣、影響之大,在中國道教史上也是不多見的。西晉惠帝年間,帛和去世,他的門徒遵照他的遺愿,將他安葬在邙山翠云峰上。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