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樂的由來與發展
欄目分類:道教音樂 發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次
道教音樂,是道教進行齋醮儀式時,為神仙祝誕,祈求上天賜福,降妖驅魔以及超度亡靈等諸法事活動中使用的音樂,即為法事音樂、道場音樂。道教音樂是道教儀式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氣氛,增強信仰者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對神仙的崇敬。
早期道教的法事活動是古代巫覡祭神儀式的承襲與發展,最初誦經為直誦,未見有使用音樂的記載。道樂的使用大約開始于南北朝時期。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寇謙之稱于嵩山遇太上老君,授其天師之位,并賜《云中音誦新科經戒》,制定了《樂章誦戒新法》,遂產生了《華夏頌》、《步虛辭》等最初的道樂音韻。所謂《華夏頌》,是吸收秦漢時宮廷中演奏的雅樂改編而成的,據《玉音法事》注說:“華夏,三千五百里為華夏,言其迢遠之意,今華夏自思真堂舉起,徐徐吟詠,過廊廡,登殿堂,而畢。似取其迢遠之意也。”這大約是在道教儀式開壇前行進中吟詠的一種音韻。《步虛辭》多是對神仙的頌贊之詞,一般是五言、七言的詩歌詞,長短不拘,視法事的需要而定。《樂府古題要解》說:“步虛辭,道家曲也。”據南朝劉敬叔所著《異苑》記:“陳思王(曹植)游魚山,忽聞空里誦經聲,清遠遒亮,因使解音者寫之,為神仙之聲,道士效之,作步虛聲。”又據《晁志》載:“其章皆高仙上圣朝玄都玉京,飛巡虛空所諷詠,故曰步虛。”因其音韻若眾仙飄渺行于虛空歌誦之音而得名,風格古雅。南朝茅山道士陸修靜所撰《太上洞玄靈寶授受》中,便收有《步虛辭》,現存明《正統道藏·洞玄部·贊頌類》所收《玉音法事》中錄有多首《步虛辭》。
唐代是道教音樂發展的鼎盛時期之一。唐高宗曾令宮內樂工制作道調。玄宗曾命道士、大臣獻道曲,并親自研作和教授道樂。《混元圣記》卷八日:“二月辛卯,帝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薦獻太清宮,貴異于九廟也。”《冊府元龜》卷五十四記有“(天寶十年)四月,帝于道場親教諸道士步虛聲韻”。他還詔道士司馬承禎、李會元制《玄真道曲》、《大羅天曲》;詔工部侍郎賀知章作《紫清上圣道曲》;詔太常卿緯絳制《景云》、《九真》、《紫極》、《承天》、《順天樂》、《小長壽》等六曲。玄宗自作《降真召仙之曲》、《紫微送仙之曲》等道曲。唐代詩人作詩也有不少提及道樂的,例如張籍有“卻到瑤壇上頭宿,應聞空里步虛聲”之句;女詩人薛濤在其《試新服裁制初成》詩中有“長裾本是上清儀,曾逐群仙把玉芝;每到宮中歌舞會,折腰齊唱步虛詞”之句。可見當時道樂流行之盛。
唐時因道士的流動,道樂由宮廷傳至民間,又吸取了許多民間曲調,包括一部分佛教音樂和西域音樂。有的被改名后即用于道教活動,如把《無愁》改稱《長歡》,《蘇羅密》改稱《升朝陽》,將它們都納入了道樂之列。唐末張若海撰《玄壇刊誤》稱唐代道樂為“廣陳雜樂、巴歌渝舞,悉參其間。”唐末五代時著名道士杜光庭集前代道教齋醮科儀之大成,編輯了《道門科范大全集》,道教的齋醮儀式得以進一步規范。這時的道樂已由單純的打擊樂器鐘、磬、鼓等,增加了吹管和彈撥樂器。
宋代是道樂發展的另一重要時期,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別編寫道樂,多達數十首,如《步虛辭》、《散花詞》、《白鶴贊》、《玉清樂》、《太清樂》等。特別是宋徽奈好道,重用道士林靈素修改、增補道教齋醮儀式,頒《金篆靈寶道場儀軌》426部,并選全國宮觀道士進京習道樂。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道樂總集《玉音法事》,即是在北宋時編纂的,它以曲線記譜收錄了南北朝、隋唐以來的詞章和宋真宗、宋徽宗所制的贊頌50首。曲線記譜在《漢書·藝文志》中稱“聲曲折”,似一唱三嘆,襯詞較多,具有南曲風格。此時,絲弦樂已加入了道樂的行列,道樂的伴奏樂器日趨完備。
至元代,道教出現了全真與正一兩大道派,道樂也出現了兩種不同風格。全真重清修,其樂多清幽出世;而正一重齋醮與符篆,道樂雄渾、古雅。
明初,朱元璋設玄教院統轄全國道教(后玄教院改稱道錄司),下令清整道教,命道士編制齋醮儀范,道樂也由此逐漸規范化。明洪武十一年(1380),建“神樂觀”,置提點、知觀等職,隸屬太常寺,掌管宮廷祭祀活動和樂舞生,由精通樂舞的道士主領,樂舞生由征集的道童充任,服飾如全真道士。除京師外,在五岳也設有樂舞生,以備國家祭典用。明初著名道士冷謙曾主“神樂觀”,定雅樂。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親定道教科儀樂章,永樂年間(1403——1424),成祖朱棣制《大明玄教樂章》,以“工尺”法記譜,有醮壇贊詠樂章、玄天上帝樂章、洪恩靈濟真君樂章三部分,曲目有《迎風輦》、《天下樂》、《圣賢記》、《迎仙客》、《步步高》等14首,后收入《正統道藏》,為研究明代古音樂的寶貴資料。
清代在道樂管理上基本沿襲明代舊制。北京的東岳廟、綈、蟠桃宮、呂祖祠、岳廟、關廟均屬“神樂觀”,居樂舞生,平時著道裝,蓄發住廟,但可有家室,父子世襲。遇有朝廷盛典,即奉詔人宮參加祭典儀式。演奏的樂曲屬宮廷祭典音樂,使用樂器比較多,雄壯宏偉而又不失歡快。在民間,道樂與各地的地方曲調廣泛地融合,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道樂風格。道樂走上了多樣化、地區化和世俗化的道路。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