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道教音樂
欄目分類:道教音樂 發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次
上海道教音樂是一個各樂種成分相互融匯、并具有江南獨特音樂風格和豐富道教色彩的音樂。它伴隨著上海道教浩繁的齋醮科儀的進行,靈活巧妙地在各種場合穿插運用,有時鼓聲震天,氣勢磅礴,以示召神遣將、鎮邪驅魔;有時絲竹雅奏,余音繞梁,使人身心清靜,如入縹緲之境。
上海道教音樂按照其地域的分布,可以分為東鄉、西鄉和市區三大派。東鄉道樂以浦東川沙、南匯為典型,音樂特色為“熱鬧”,演奏上注重粗鑼鼓的打擊樂,緊打慢唱,有時還用京胡作為主要的旋律樂器,具有清新、活潑、歡快、明朗的韻律和生活氣息。西鄉派道樂以嘉定、寶山為典型,以粗樂為主,打擊樂套路與十蕃鑼鼓相近,曲牌音樂所用昆曲和京劇多,科儀結束后還加唱戲曲、奏樂以娛心,豐富了西鄉道教音樂的曲目和形式。市區道樂主要是市內本幫道士為主,注重音樂的文靜、細膩,講究演唱風格、曲調運用、樂器配置的整體配合。
上海道教音樂的構成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幾部分:1、純道教音樂:如《步虛》《祝香贊》《香贊》等。2、源于民間戲曲音樂的:如《大開門》《朝天子》《小開門》等。3、源于宮廷音樂的:如《迎仙客》《瑤壇謁》等。
上海的道教音樂自外地傳入至今的八百多年歷史中,經過近三十代道士的學習、創造,提高、發展成具有上海風格特色的音樂,主要表現在:
1、曲調起伏綿延,優美動聽。2、唱腔中句與句之間用曲調型的伴奏加以連結,使唱腔層次分明,演唱者有足夠的呼吸。3、首句的韻調,往往使用不同于后面反復詠唱時的曲調,有時甚至在反復上起句,慢慢轉入正調,造成曲調和調性上的變化。4、曲調中增加較多的裝飾音,又稱“加花字眼”,曲調速度普遍的放慢,音樂比較莊嚴華麗。5、伴奏樂器除了保持曲笛、鐘鼓優勢,還比較注重拉弦和彈撥樂器的運用,使音樂更加優雅而豐滿。
上海道教音樂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的藝術瑰寶。但由于種種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道教音樂始終沒能登上大雅之堂。隨著黨和國家宗教政策的落實,道教音樂才剛剛走上恢復和繼承的道路。
道教音樂是道教在齋醮活動時使用的音樂,又稱“法事音樂”或“道場音樂”。道教音樂大多口傳,由于傳教中的師承關系,個人特長及愛好不同,從而各個道院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別。道教唱曲中“贊”、“頌”、“偈”、“步虛”四種格式,是傳統的道教唱腔,節奏緩慢,風格清新。《香偈》是“嘉定派”道教具有代表性的唱曲。唱腔婉轉抒情,樂曲為一板三眼的慢板結構,旋律的發展做大幅度的高低變化,音域極寬,行腔流暢婉轉,在悠長的拖腔中,伴奏音樂巧妙地運用各種對稱的復調,緊密地襯托唱腔,小打擊有機地穿插在每個樂段的間奏過門中,起伏落差,使曲調的情緒變化無窮。法事場面上的“上表”、“朝奏”還運用了很多道教曲牌,這些曲調大多以五聲宮調、羽調式為主,樂曲典雅飄逸,表達了人們盼望風調雨順,求福祈愿的心情。吹打音樂是道教音樂重要的組成部分。樂曲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吸收地方民間小調,二是引進戲曲曲牌,三是根據道教唱腔聯奏。這些曲調明快爽朗,熱烈奔放,在演奏風格上也很有特色,道教行業兼營堂名班打唱,是嘉定縣道教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促進了吹打音樂的發展。形成了藝術上互相交流、揉合和融化,曲調上相互借鑒,極大地增加了音樂色彩。
由于嘉定地區民間吹打音樂種類繁多,組織繁雜,激烈競爭,促進了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1900年之前堂名班以演唱昆曲為主,以后逐漸轉入京劇。
1940年之后引進了部分申曲唱段,藝術力量雄厚的班社形成了各種行當。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