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樂
欄目分類:道教音樂 發布日期:2016-06-17 瀏覽次數:次
嶗山道教音樂的演奏場面
中國道教活動中所用音樂。道教音樂發端于古代巫覡的歌舞祭祀音樂。東漢道教創立時道教音樂初萌,至魏晉南北朝經改革形成正統道教科儀音樂。唐代由于李唐王室的重視得到較大發展。隨著道教在宋代進入又一次發展的高峰期,道樂也變得更加豐富,出現了《玉音法事》這樣的名篇。元代由于元太祖對道教的崇奉使道樂更加興盛。全真道派也于此時創建,與正一道派分庭抗禮。明代隨著宮廷道樂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宮廷道樂集萃《大明御制玄教樂章》。清代道樂在規范的正統科儀音樂的基礎上向民間性、地方性發展。
道教音樂按科儀場合可分三類:①修持科儀。指全真派宮觀中住觀道士每日必做的早、晚壇功課,也叫“日誦功課”。早壇功課中著名的韻腔有〔澄清韻〕、〔舉天尊〕、〔雙吊掛〕、〔提綱〕、〔小啟清〕等;晚壇功課中著名的韻腔有〔步虛韻〕、〔小啟清〕、〔中堂贊〕、〔小贊韻〕、〔土地咒〕、〔三皈依〕等。②節日科儀。主要指為紀念道教各位祖師誕辰所舉辦的慶祝儀式時誦唱的音樂,韻腔有〔香花贊〕、〔大啟清〕、〔三寶贊〕等。③施食科儀。指道觀應齋主的請求設壇建醮,為死者賑濟施食,超度亡魂的儀式中的道樂。如白云觀的施食科儀——“薩祖鐵罐煉度施食焰口”,韻腔有〔嘆文〕、〔嘆骷髏〕、〔普召牒〕、〔咽喉咒·五廚經〕等。
道教音樂中聲樂曲通常稱為“諷經腔”。道教全真派因宗教規范嚴謹,道樂有很強的一致性,但發展至清代,一些宮觀為了留住游方的道士,也吸收當地的民間音樂從而演化出全真派的地方韻,所以全真派的諷經腔又可分為全真正韻(十方韻)和地方韻。地方韻如東北韻、北京韻、嶗山韻、武當韻、廣成韻等。正一派科儀音樂不像全真派那樣有統一的規范。各宮觀的音樂雖相差較大,但都具有較鮮明的民間音樂風格,如蘇州玄妙觀道樂有明顯的昆腔和江南絲竹風格,而江西龍虎山道樂又有著高腔影響。
道樂的器樂曲稱曲牌,常分為正曲、耍曲和法器牌子。正曲主要用于法事的正式程序之中,耍曲則用于法事正式程序開始之前,為開壇作準備。器樂曲牌如〔五聲佛〕、〔小開門〕等。在道教中一些樂器稱法器(即指進行宗教儀式時顯示法力的象征性器物),即專用的打擊器樂,通常有大鐃、小鐃、大鈸、小鈸、鐺子、大木魚、小木魚、手鈴、大鑼、小鑼、大鼓、小鼓、大鐵磬、大銅磬、小銅磬、懺鐘以及鎮壇木等。同時也使用絲竹管弦樂器。正一派道樂的器樂音樂還因為與民間音樂的長期交融,形成了一些特定的樂種,如蘇南吹打、十番鑼鼓等,既作為民間樂種流行于民間,也作為道教音樂的一部分保留在道教活動中。
近代道樂經清末民初的亂世之后漸漸衰落,到20世紀40年代道樂與民間音樂融合,促進了民族器樂的發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